网上挂号网上预约挂号
长葛市妇幼保健院网上挂号_长葛市妇幼保健院预约挂号
代挂号微信关注公众号扫码↓或微信搜索“华民办事服务”
长葛市妇幼保健院网上挂号网上预约信息:
 
电话: 0374-6123159
 
地址: 河南省长葛市八七路东段158号
 
相关新闻:
 
许昌长葛市三举措规范定点医疗机构服务行为
 
一是签订医疗保险两定单位管理服务《协议书》。由市人社局与45家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定点医疗单位签订医保服务协议书,细化定点医疗机构与定点药店的管理协议和管理措施,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助推医疗保险健康有序发展。二是健全完善医疗保险定点单位的准入、退出机制。对申报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的单位,按规定进行严格审查、审核和考评,合格后才予准入;实行定点资格年审制度,对年检考评审定不合格的,将直接取消定点单位资格,有效提高了医疗保险定点单位的医保责任意识。三是进一步加大医疗保险两定单位监管力度。坚持日常巡查与定期检查相结合、费用审核与病历抽查相结合,将监管工作重心前移,对监管中发现的问题,要求限期整改,真正从源头上预防和杜绝定点医疗单位的违规行为,使之更好地为广大参保人员提供良好的就诊用药服务。
 
 
医疗体制改革力图破解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看病曾经是困扰农村居民的一个大难题,但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正得到逐步改善。
 
目前,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人群已经超过了8亿人,医疗保障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脱贫三五年,一病回从前”“小病拖,大病扛,重病等着见阎王”这些民谣曾是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真实写照。如今,这种现象正悄然转变。浙江省江山市石门镇皮石坂村位于浙闽赣三省交界处的山里,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以前看病一直是个让村民头疼的问题。去年村里建起了社区卫生服务站,一旦有个头疼脑热,一抬脚就能方便地就医。
 
皮石坂村村民袁仙芝:以前我们乡下人要去镇里看病,要坐很长时间的车,现在几分钟就到了。
 
由于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城市医疗资源过度集中,而农村和基层医疗资源严重不足,导致“看病难”日益突出。和江山市一样,浙江省24个试点县正在各级政府的推动下,加快构建“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让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良好的医疗服务。
 
浙江省卫生厅副厅长王国敬: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快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建设力度,对偏远山区、海岛、交通不便人口较少的行政村,重点开展以驻村医生等方式的医疗卫生服务。
 
“十一五”期间,中央累计安排专项资金558.4亿元,建设乡镇卫生院23000个,村卫生室20000多个,不仅是数量增加,同时农村基础医疗设施水平明显改善。在河南许昌长葛市大周镇,卫生院院长王永超告诉记者:
 
王永超:前些年,乡镇卫生院由于长期投入不足,发展迟缓,没有住院病房,门诊楼也破烂不堪。缺少基本的医疗设备,来就诊的人很少,甚至是职工的工资都没有办法保障。人才流失严重。
 
如今的大周镇利用中央财政资金、国债资金和各级财政的投入兴建了两层的住院楼,增加了理疗科、颈肩腰腿疼专科等科室,添置了X光机、彩超、救护车等设备设施,使卫生院的硬件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随之而来的是镇卫生院就诊人数的显著增加。
 
河南许昌长葛市大周镇农民李桂峰:看病很方便,特别是参加新农合以后,咱这儿报销比例高,住院能报销70%,大病最多能报六万,对老百姓来说确实是减轻了很大的负担。
 
为了让农村居民不仅看得上病,还能看得起病,政府不断加大医疗保障的力度。据统计,目前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人群已经达到8.35亿人,参合率持续稳定在90%以上,新农合的筹资水平人均达到155.2元,其中120多元来自政府补助。去年,卫生部出台了提高农村儿童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的政策。在试点地区,将急性白血病和先天性心脏病两类疾病6个病种纳入报销范围,近日卫生部部长陈竺透露,免费救治将在全国全面推开。这些都是我国医疗保障和医疗救助制度日趋完善的一个缩影。
 
 
河南:基层医疗回归公益性铺就百姓健康路
 
 
“交30元参加新农合,一场病报销了10万元!”2011年6月底,56岁的长葛市老城镇大赵村村民赵京宪,因冠心病住院手术,花去医疗费27.23万元,新农合为其支付了10万元补偿款。他告诉记者:“如果没有新农合,这样的大病根本看不起。”
 
记者从河南省医改办了解到,河南省从2011年1月起新农合大病补偿封顶线提高到10万元,居全国第一。
 
新医改实施以来,河南省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积极实施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医保付费方式,探索社区卫生服务新模式,规范医药招标行为,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回归公益性,百姓看病就医的公平性、可及性、便利性得到较大改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所缓解。目前,河南省基本医保已覆盖8049万农村居民和2238万城市居民。一条承载亿万百姓的健康保障大道正在中原大地铺就。
 
按病种付费规范诊疗行为新农合使农民看得起病
 
以前,许阿姨因为胸上段食管鳞癌在某省辖市三级医院接受直线加速器放射治疗,一个半疗程的花费接近4万元。然而从2011年5月1日起,像许阿姨这样的病情,采用同样的治疗方案,在河南市级医院要求不超过11,500元。
 
改变来自河南在全国率先实施的参加新农合的住院患者按病种付费制度。
 
2011年5月,河南省遴选了阑尾炎、正常分娩、胃溃疡、子宫肌瘤等30个常见病种,在全省30家医院开展按病种付费试点。
 
按病种付费的突出特点是“费用包干,超支不补,结余归己”,激励医院主动规范医疗行为,降低服务成本,防止过度医疗,从而控制医疗费用,减轻病人和新农合负担。按病种付费实施省、市、县三级医疗机构分级定价,如阑尾炎切除费用,县、市、省级医院的收费价格分别是2580元、2680元和2950元。
 
按病种付费规范了医生的诊疗行为,优化了医疗护理程序,促进了成本———效益最佳治疗护理模式的形成。虽然单个病人的总费用降低了,但住院人数增加了。这一模式的推广,受益的不只是患者,而是“百姓得实惠,医疗机构得发展”的“双赢”。按病种付费试点工作实施以后,河南省各地新农合管理部门降低起付线,提高新农合按病种付费住院患者报销比例,实现了“一高两低”,即:试点医院新农合患者就诊率大幅提高,新农合患者自付费用进一步降低。新农合患者外转率同期明显降低,越来越多的常见病患者下沉基层,有效缓解了群众看病难。
 
据河南省医改办介绍,2012年按病种付费将扩大到62个病种、101个术式,覆盖所有二级医院和部分三级医院。目前,全省30家试点医院收治按病种付费患者两万多例,药费占比平均为16.40%,为患者和新农合节省医药费用3642万元。
 
据河南省卫生厅厅长刘学周介绍,2011年河南省参合农民达到7804.46万人,参合率96.96%,全年累计补偿医疗费用128亿元。在全国率先实现新农合全省跨区域直补。全省所有农村儿童患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等6种重大疾病住院补偿比例达90%。河南还实现了省级医疗卫生机构新农合直接报销和市级定点医疗机构跨区域即时结报。刘学周表示,实践证明,新农合是用较少的钱办了较好的事,真正把有限的资金用到了农民身上,切实减轻了农民群众看病就医负担。
 
“片医负责制”送医上门社区卫生服务护佑居民健康
 
家住河南省郑州市经七路的八旬独居老人孙桂兰,自从认识“片医”牛磊萍后,再也不用担心看病吃药的事了。牛磊萍一周至少登门看望两次,老人的药瓶里还剩下几片药,她都了如指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为老人安装了呼叫器,老人一按铃,“片医”就上门。
 
郑州市在全国率先实施了“片医负责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居民建立了家庭健康档案,以预防保健为主,从传染病管理、妇女儿童和老年保健、慢性病管理及残疾人康复等方面,向社区家庭的全体成员提供全程保健服务的新模式。
 
郑州市把每个社区按1000户居民划分成若干服务区,每个服务区配备1名社区医生和1名社区护士组成一个“片医”小组,每3000户居民配置1名预防保健人员,他们与居民签订《家庭医疗保健协议》,实施“一对一”的契约化服务。当病人需要转诊到其他医院时,“片医”会帮助预约专家,联系检查、住院等事宜。郑州市还开通了“郑州片医网”,实施“地图式定位责任管理”模式,对所有“片医小组”成员进行网络定位标注并向市民公布,方便居民在家门口医疗保健。
 
为逐步缩小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上级医院在诊治常见病方面的差距,郑州市通过引进大学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举办全科医师(护士)培训班、从医院抽调人员和返聘部分老专家定期到社区坐诊等途径,从根源上保障了“片医”队伍的诊疗水平。
 
据河南省医改办介绍,郑州市“片医负责制”实施以来,2009年就诊人次达到280.7万人次、2010年达到354.9万人次,2011年上半年已经达到186.2万人次;门诊及住院费用较大医院明显减少。“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新型就医模式基本形成。据了解,目前郑州市“片医”服务模式已在河南省乃至全国推广。
 
截至目前,河南省18个省辖市的50个市辖区、20个县级市已建成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人员31,508人,服务1810万人,城市居民“15分钟就医圈”初步形成。
 
为了方便群众就医,河南省还在修武县、沁阳市试点推进县域内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为支点,进行岗位设置、绩效工资改革,建立“机构服务、政府购买”的政府投入运行新机制,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水平,真正使患者“下沉”到基层,让群众享受到综合改革带来的实惠。
 
平价药飞入寻常百姓家基本药物制度覆盖城乡
 
“小病敢吃药、大病敢住院”。在河南省农村和基层,老百姓不再为看病就医担心,还得益于河南推行的基本药物制度。
 
2011年,河南省所有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全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实行零差率销售。目前,已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呈现出门诊次均费用下降、住院日均费用下降,门诊人次上升、出院人次上升,“两降两升”的良好势头。与改革前相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次均费用下降11.24%,住院次均费用下降7.19%,门急诊人次同比上升7.55%,基层机构运行平稳,群众负担明显减轻,医务人员工资也有不同程度提高。
 
记者从河南省医改办了解到,为了解决看病贵的问题,河南省对307种国家基本药物和200种省增补药物进行省级统一招标采购,507种基本药物中标价格比上年下降31.8%,药品让利23亿元。
 
在河南省医药采购服务中心,药品采购科科长王雷向记者展示了一组数字:河南省2011年7月1日开始执行基本药物集中采购中标价格。在所有1290个中标药品中,1元以下的药品占20.0%,5元以下的药品占60.6%,10元以下的药品占75.7%。
 
在此基础上,河南省又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以省为单位的医用耗材集中采购。2011年,河南省结合医用耗材使用实际,按照分类别、分批次的原则,遴选了45种临床用量大、价格相对较高的产品作为第一批招标采购品种。全国共有192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参加投标,投标产品2490个。通过评审,产生中标产品1162个。实施医用耗材省级集中采购以来,河南省医用耗材中标价格总体下降26.45%。与全省平均采购价相比,个别品种降价幅度达80%,大大减轻了手术病人的医疗负担。
 
河南省的种种改革探索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回归公益性,让城乡居民人人都享有基本医疗保障,都能便捷地享受到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随着新医改的进一步深入,相信这条承载亿万百姓的中原健康保障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记者 王健生
 
点评:破除“以药补医”,建立惠民新机制,是新医改的核心也是难点。在推进医改过程中,河南省重心下沉基层,在实践中探索破解难题的办法,先行先试组织实施全省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在基层首先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同时,通过按病种付费规范了医生的诊疗行为,优化了医疗护理程序,促进了成本———效益最佳治疗护理模式的形成,实现了“百姓得实惠,医疗机构得发展”的双赢。郑州市率先实施了“片医负责制”,基本形成了“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新型就医模式,这种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目前已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
 
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回归公益性、构建人民满意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改革探索成为河南省医改在动体制、建机制上的最大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