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 0376-6203783
地址: 民主路84号
介绍:
信阳市交通医院是信阳市浉河区交通医院下属全民所有制正规二级甲等医院,位于信阳市107国道彩虹桥北100米,浉河区交通局旁边,承担着交通系统职工家属及周围社区内广大群众的医疗、保健任务。
该院拥有一批医德高尚、技术精湛的医疗队伍。开设病床40余张,其中豪华、高档病床10余张(内设卫生间、电视、空调、席梦思床等),全部病房装有空调。
医院开设内科、儿科、妇产科、预防保健科、理疗、骨科、外科、矫形外科、泌尿科、镇痛科、烧伤、口腔科等临床科室及放射、化验、B超、心电图及手术室等辅助科室,其中外科在自美胜主任的领导下可开展甲状腺手术、乳腺癌根治术、胆肝外科、消化道外科各种手术及各科肿瘤根治术及术后化疗。另外开展骨科内外、外固定术,尤其是脊椎手术(如腰椎骨折、椎管狭窄手术,椎间盘内手术等),各种矫形手术、肢体延长、断肢再植、烧伤等,多次荣获国内、外学术大奖。该院外科引进国际上流行的"高压复合水囊扩裂术治疗老年前列腺增生病"具有不开刀、痛苦小、根治率高、费用低等,取得非常好的治疗效果。很受老年前列腺增生患者的欢迎,该项目治疗方法在豫南地区仅该院一家。另外最进引进的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仅在腹部切3-4CM小口,可不缝合或仅缝1-2针即可,该手术可替代腹腔镜并具有比腹腔镜更为安全的优势。
相关新闻:
信阳市46名先心病儿童陆续到郑免费治疗
日前,经过各县区卫生部门的摸底统计、省胸科医院专家组筛查,信阳市共确定了46名符合入院手术条件的儿童。在首批13名儿童手术治疗的关键时期,6月6日,市人才办、市妇联、团市委和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到省胸科医院看望慰问信阳市入院儿童,传递组织关爱。
经市委组织部牵头,省立医院集团和省胸科医院与信阳市进行医疗卫生合作,实施医疗精准扶贫,今年拟免费为信阳市治疗1000名先心病儿童。
在省胸科医院领导的陪同下,信阳市赴郑慰问的工作人员逐个病房看望慰问,仔细询问了每名儿童的病情和治疗情况,向他们发放了慰问金,鼓励他们积极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康复,对省胸科医院为信阳市儿童的精心治疗表示衷心感谢。其他33名患病儿童也将陆续到郑州接受治疗。
信阳市入院儿童及其家长对信阳领导的关怀非常感动,同病房其他地方的患者说:“信阳的领导这么好,让我们很羡慕!”
医疗扶贫到信阳
“有什么别有病”“病来如山倒”,这些老百姓耳熟能详的俗语,从一个侧面证明了疾病尤其是大病重病的可怕。今年,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湘豫曾先后多次前往光山县、商城县调研扶贫工作进展情况,探寻群众致贫原因。在对几十个乡镇的走访调研中发现,信阳市贫困人口中有80%是因病返贫、因病致贫。因此李湘豫曾多次强调市委组织部要发挥好牵头抓总的作用,提升医疗卫生水平,以医疗扶贫推动精准扶贫。
3月7日,由市委组织部人才办牵头联系了省立医院集团和省胸科医院,与信阳市签订了医疗卫生合作协议,引进卫生人才智力服务精准扶贫。根据合作协议,省立医院集团、省胸科医院与信阳市中心医院、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开展强强合作,双方互派优秀专业医护人员和管理人员到对方学习,开展科研合作,并优先将信阳市两院纳入拟上市的医疗集团成员单位;与浉河区卫计委、谭家河乡卫生院开展帮扶合作,定期接收信阳市两院有关人员进修培训、继续教育,选派专业人员带教坐诊、专业指导、宣教讲座,帮助提高自身医疗技术和医院管理水平。
经过协商,2016年省立医院集团、省胸科医院拟免费为信阳市治疗1000名先心病儿童。前段时间,信阳市卫生主管部门对全市先心病患儿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排查摸底,按照农村优先、贫困村优先的原则,市委组织部人才办对这些先心病患儿进行了逐个通知。
5月26日,省胸科医院派出专家团队来到信阳,为信阳市200多名先心病患儿进行初步筛选,并对符合条件的46名先心病患儿实施免费手术。
在活动现场,记者跟随一位来自商城县鄢岗镇汪寨村的3岁患儿赵金昊体验了筛选的全过程。当日上午8时,来自各县区的200余名先心病患儿由各县区人才办主任带队,早早地来到了信阳市第三人民医院门口集合。按照集合先后顺序,先心病患儿们经历了初步问诊、彩超检查、听诊3道程序,最后确定有46名先心病患儿符合手术条件。当日下午,这些患儿跟随着省胸科医院的专家团队前往郑州进行术前准备。
平桥区甘岸办事处的一位患儿家长告诉记者,他希望孩子能够上学,长大以后有份稳定的工作。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是多么微不足道的事情,可对于这个倾尽所有坚持与先心病斗争的父亲而言,却是他最大的心愿。
呵护健康的童年 ——全市儿童医疗卫生服务现状透视
儿童健康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更关系到家庭幸福和民族未来。然而,《2015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显示,从2010年起,新医改5年来,儿科医生的总数从10.5万下降为10万以下。一方面是儿科医生的不断减少,另一方面是“二孩”政策的实施,在此消彼长的情况下,如果不采取应对措施,儿科可能面临“崩溃”的危险,儿童就医形势将更加严峻,儿童的健康保障也将受到严重影响。国家卫计委日前发布了《关于加强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以缓解我国儿童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短缺问题,促进儿童医疗卫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六一”儿童节前夕,记者分赴市中心医院、市中医院、平桥区中医院,平桥区肖王乡卫生院、洋河镇周畈村卫生室及浉河区金牛山办事处和孝营社区医院等市、县(区)、乡(镇)、村四级医疗机构,深入了解我市各级医疗机构儿科的现状,呼吁社会更多地关注儿科发展,共同呵护孩子健康的童年。
市级医院
就诊患儿多 医护压力大
5月25日,记者在市中医院见到护士杨小山时,她正在哄一名幼儿,还把一个中药香囊放到幼儿手中。“小孩才1岁多,一看到要打针就哭闹不停,我得把他哄高兴了,这样才好打针。”杨小山解释道。
杨小山已经在市中医院工作4年了。4年来,这样的情况她经常遇到,工作经验也愈发丰富。“这些孩子小,听不懂大人的话,也不会表达自己的意愿。我们只有慢慢地摸索,通过肢体语言等了解他们的病情;通过和颜悦色的态度以及赠送小礼品等方式把他们哄开心,好为他们进行诊断治疗。”她告诉记者,既然从事了护士这个行业,心里也有了吃苦的准备,但经常性的加班,让她错过了很多朋友聚会、亲人团聚,有时患儿家属的不理解,让她压力大增。
“过去,一般一对夫妇只有一个小孩,十分金贵,对儿科医护人员的要求可以说有点苛刻。所以,一直以来,儿科医护人员相比其他医护人员来说,工作强度更大,而收入却与付出不成比例。”市中医院儿科主任贺辉深有感触,“随着‘二孩’政策放开,儿科的门诊量比以前增加不少。虽然医院最近也招聘了一些人,但离职的也不少,算下来,医护人员基本没增加,本来负担就重的医护人员这下更重了。我们希望能够适当提高儿科医护人员待遇,在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
5月27日,记者在市中心医院儿科专家门诊看到,屋子里挤满了抱着孩子的大人,两个专家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一直在忙着问病情、在电脑上开药方。外面等候区的椅子上,也坐满了带着小孩的家长,不少人还站在那里。
“我等了一个多小时,还没轮到,这得等到啥时候呀?”市民李园显得十分焦急。原来她的小孩得了感冒,因为家里就一个小孩,没敢去社区医院,直接到市中心医院儿科挂了专家号。又等了大约半小时,轮到她的小孩前去诊疗。“就是得了个普通的感冒,开了几样药。早知道,就在社区医院看了。”刚给小孩看完病的李园,又直说自己有点小题大做。
在儿科病房里,护士王媛(化名)和同事正在给一名儿童扎针,焦急的家长在旁边不停地催促:“你可得一次扎好。” “小孩太小,不能扎手上,只能在头部扎针。如果一次扎不好,家长就会给你使脸色。”王媛告诉记者,好多输液都是家长要求的,我们解释也不听,如果不照办,就不依不饶。好心被误解,这也让王媛这样的儿科医护人员很委屈。
在几天的走访中,记者发现各市级医院虽然都有儿科,硬件设施也很完备,但“软件”如医护人员数量等方面不足,与就诊儿童的数量明显不相适应。而这,也让儿科医护人员压力颇大。
县级医院
病房不足 人才紧缺
“不好意思,条件确实太简陋了。”5月23日,记者在平桥区中医院儿科主任卢山的指引下,来到该院一楼右侧的儿科。记者仔细观察了一下,这个儿科区域大约相当于一楼面积的1/3,病房也只有4间,不少孩子坐在走廊的凳子上面接受诊疗,仅有的一间值班室,摆放一张诊疗床和椅子后已没多少空间。
“儿科现在的状况确实不是太好,全国各地也都差不多。简单来说就是人员少、病人多、非常累,付出与所得不成比例。”毕业于新乡医学院的卢山已在儿科工作18年,对儿科非常熟悉。他打比方说,现在看3个小孩的用药量相当于一个大人的,效益当然低,医护人员工资绩效就没别的科室多。但儿科医护人员是出了名的累,干这么多活,拿不到应有的待遇,心中肯定不好受。所以,儿科好多人不愿意来,就是招来了几个,也不一定留得住。
见到该院儿科护士长张玉时,她和两名护士正准备为患儿打针。“她才一两岁,父母都打工去了,奶奶带着她来看病。虽说只是一般的感冒发烧,但老人家还是不放心村卫生室,非要来我们这儿看。”张玉告诉记者,由于现在好多儿童都是爷爷奶奶照顾,一有病就要往好点医院跑,致使现在儿科一年接诊量3万多人次,21个医护人员根本忙不过来,不经意间就容易发生纠纷。
“儿科现在这个情况,确实需要政策支持。”卢山告诉记者,有了政策的支持,儿科才能健康快速发展,儿童的健康才能得到更有效的呵护。
在浉河区、平桥区几家县级医院走访时,记者发现那里的儿科情况和平桥区中医院大同小异——病房不足、人才紧缺、待遇较低……这些严重阻碍了县级医院儿科的发展,也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
乡级医院
儿科罕见 医护短缺
5月24日,记者来到平桥区肖王乡卫生院时,见到了正在为患儿诊疗的陈玉峰医生。作为该乡卫生院的一名主治医师,他已经为儿童看病30余年了。陈玉峰告诉记者,由于医院经济效益较低,没设专业儿科,儿童治疗这块属于全科诊室的一部分。“我今年50多岁,一直以来医院里都是我一个人为儿童看病,有时候深更半夜来了个急诊电话,就得马上到位。现在比以前好点,带了一个‘徒弟’。我们这儿很多来看病孩子的父母,他们儿时就是我给看的病。”对于现状,陈玉峰显得很无奈。
“儿童年龄小,对自身病情的表达能力欠缺,这增加了治疗和护理的难度,特别是在护理方面,有着极高的要求。”该院护士长李云介绍,“我们的护理人员必须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时刻关注患儿的一举一动。孩子小,不懂事,很多在护理中并不配合,这需要我们护理人员特别有耐心,学会如何与这些孩子沟通,既要会哄孩子,又要护理好他们。”
陈玉峰介绍,因为基层儿童医疗力量有限,医院特意委托市第四人民医院为我们开设了绿色通道,一些棘手的病情可转到他们那里治疗。
村级卫生室
老少患者 村医“全拿”
5月24日上午,记者一大早来到平桥区洋河镇周畈村卫生室时,村医胡秀丽已经出诊给村民看病去了。在卫生室里,记者见到了胡秀丽的丈夫李自锋。此时,李自锋正在为一个孩子例行检查。“小孩拉肚子,问题不大,只是吃坏肚子,打打点滴就好了。”
“这小孩叫张刚,今年两岁多,他的爸妈外出打工了,到过年时才能回来。平时感冒发烧的,都是他奶奶抱来看病。”李自锋向记者介绍,像张刚这样的留守儿童在农村很普遍,很多都是爷爷奶奶在照顾。有时候小孩生病,爷爷奶奶行动又不便,我们夫妻俩就去一个人上门诊治。
“村级卫生室没有儿科诊室,我们村医个个练就了‘全能手’,儿童、成年人、老年人的病多少都能看点。”李自锋解释道,“你像张刚的病,如果在市县级医院,就有专门的儿科,在村这一级,现阶段根本不可能,有医生看病就算不错了。”
“我是遵循父亲的意愿当了村医,儿子李嘉诚从医学院毕业后也当了村医。像我们家这样子承父业,继续从事村医工作的年轻人太少了。”李自锋对于当前村医的状况颇为无奈:村医严重老龄化,部分边远农村的乡村医生因服务人群较少、收入得不到保障而选择外出执业。”他告诉记者,为加强农村医疗水平,村医准入门槛较高,很多取得相应资格的人员又不愿从事乡村医生职业。远离城镇、条件艰苦,患者有限、收入较低等因素也阻碍了村医的发展。
采访中,记者发现,在农村,像李自锋、胡秀丽这样的村医,条件算是比较好的,有些地方甚至存在着村医“空白村”现象。如果村医的待遇等问题得不到切实有效的解决,村医的未来仍不容乐观,农村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的健康也将得不到很好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