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挂号网上预约挂号
清涧县人民医院网上挂号_清涧县人民医院预约挂号
代挂号微信关注公众号扫码↓或微信搜索“华民办事服务”

清涧县人民医院网上挂号网上预约信息:

电话:     0912-5211717/5212120

地址:     陕西省榆林市东阳街中段

评价:

排队的很多,内一科化验环境优雅,清涧县人民医院柏医生看的很多面,小舅觉得好转。

去清涧县人民医院是前些时间的事,做了临检室检查,婶婶对杨老师的看诊很好,看病费用高一些。

去清涧县人民医院是前段日子的事,做了体液检验,姑姑对李医师的看诊比较满意,看病费用有点离谱。

奶奶觉得清涧县人民医院很贴心,那里做常规检查设备有一点旧,窦副主任诊断的全面,现在不烦躁

弟弟觉得清涧县人民医院很贴心,那里做全身体检设备很权威,郑大夫诊断的专业,现在不烦躁

医院临检室检查很优良,去的距离很近,清涧县人民医院骨病科许老师看的,小舅对这次就诊觉得觉得不错。


相关新闻:

清涧:民生建设让温暖相伴幸福前行

 对清涧的决策层来说,富民产业培育、重点项目建设是大事,而民生问题也无小事,百姓安危冷暖时刻挂在他们心上。

行走在清涧县的大街小巷、街道社区,处处都能感受到群众的欢欣和喜悦。采访中,清涧干部群众对县委、县政府心系民生、为民办事的好作风赞不绝口。在清涧县医院工作的曹永和说:“从解决放心早餐、供水紧张、看病困难以及天然气降价等一件件事情看,群众心里想的,政府都能想到;群众心里盼望的,政府都能马上办到。”

“十二五”以来,清涧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解决基本民生、公共事业、公益基础、公共安全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全体社会成员共享发展成果。这些民生事业不仅仅代表着清涧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民生答卷,凝结着一份浓浓的爱民情怀。2014年,清涧县被评为“全国首批民生改善典范城市”。

民生支出占到财政支出85%以上

民生问题的特点是“一个也不能少”:教育不能少、医疗不能少、住房不能少……

对于正在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建设“绿色清涧、文明清涧、法治清涧、幸福清涧”的清涧县委、县政府来说,民生工作就如同弹钢琴。全力管好每一个键,才会奏出一首和美动听的乐曲。

清涧县医院原来的门诊、住院楼建于上世纪70年代,破旧不堪,院内狭窄拥挤。几年前开始建设新医院,主体楼建成后,却因为二期附属设施建设不能完成,长期无法搬迁。2014年年初,县上主动加压,提出半年完成县医院搬迁。由于时间紧、资金紧、涉及的部门多,很多干部群众既期盼又担心,怕难以如期完成。县委书记杨怀智、县长高明伟心里更着急,从新医院通路、通电、通水、通气、配套设施建设、大型设备购置、搬迁、解决医院职工和患者交通困难等等,他们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协调,一件事情一件事情督促落实,先后十多次到县医院现场解决问题,使县医院按期完成整体搬迁并投入运行。新医院标准化建设的门诊、病区、手术室、产房等使医疗服务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患者不用再外出就医,县医院门诊患者大幅增加,床位使用率达到100%。县医院搬迁后,带动县中医医院、妇幼保健院、计生指导站、合疗办等医疗卫生单位全部搬迁整合,县内医疗卫生综合服务条件得到大幅改善。

2014年7月31日,清涧县人民医院正式搬迁新址,一所标准化县级医院的投入使用,标志着该县医疗服务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在改善医院环境的同时,清涧县还想方设法提高医护人员的业务能力,通过积极开展医护人员对外交流活动,建立长期结对帮扶计划。一方面是“请进来”,邀请名院专家到该县坐诊来帮扶提升医护人员水平;另一方面是“送出去”,定期对县医院医生进行派遣学习,形成长效机制,在互助中学习,从而提升医疗软实力。此外,还建立了互动机制,充分利用互联网远程会诊系统,及时解决疑难杂症,给本地居民就医提供了方便。

“以前,早上上班得很早起床做早餐,有时,时间来不及了就不吃了。如今,有了放心早餐,让我们既放心又方便!”在清涧县红巷口放心早餐销售点,前来买早点的肖女士如是说。

多少年来,由于没有正规的早点供应商,清涧市民的早餐多依靠街头摊贩供给,无论是食品质量还是卫生状况,都让市民放不下心来。在2014年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启动放心早餐被提上政府议事日程,“高效”、“快速”成为实施这一民生工程的主题词。县委书记杨怀智高度重视放心早餐工程的推进工作,县长高明伟也在做出实施“放心早餐”工程承诺的第6天就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考察组,到榆林市四海食品配送有限责任公司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对各类早餐的制作流程,原材料选购、加工制作的每一道工序及食品的运输时间、运输条件以及保质期等情况的了解,再根据清涧实际情况就早餐运输配送方案与公司负责人进行详细交谈。经过认真筛选、反复论证,最终确定榆林市四海食品配送有限责任公司为该县放心早餐工程实施企业。

经过短短两个月的前期准备工作,4月1日一大早,12个风格统一、造型一致的绿色早餐车被分别放置在县城的学校、单位等人口密集的城区主街道旁。放心早餐在该县正式运行后,每天都有不少市民早早排队争相购买。身着统一工作服、工作帽的早餐经营人员忙碌着为前来买早餐的人们售卖早餐。放心早餐有豆浆、粥、包子、馒头、牛奶、热狗等多个类别,丰富的种类可满足市民不同口味的需求,其可靠的质量和相对低廉的价格受到干部群众的好评。小小的早餐车将营养卫生的早餐送到百姓手上的同时,也把政府实实在在的关心送到了百姓心上。

“天然气降价!”一声决议,将一直困扰清涧城镇居民的用气问题得以解决。清涧县自2011年通上天然气以来,一直依靠从临近的延安市购买灌装气来维持居民用气,来回的运输费用使天然气价格一直居高不下,而且市民一直受“限购”的困扰。

为切实做到为民办实事,清涧县委、县政府决定积极开发本县气源,推进本县资源利用力度,从而降低天然气的成本。经过多次外出考察调研、协商讨论、召开听证会,2014年10月1日,该县正式用上了本县的天然气,极大地降低了天然气的成本。居民用气从原来的2.45元降低到1.68元,使广大市民从中受益。并且,充足的气源,使清涧城镇居民用气也摆脱了往日“限购”的束缚。

在清涧县天然气公司,记者见到前来买气的刘先生,他说:“如今,不仅天然气降价了,而且还不再限购。以前到最冷的时候也只能购买500方气,自己出钱烧气还得计划着烧,即使很冷的天气也不敢把壁挂炉开大。如今天然气不限购了,家里也暖和了,而且一个冬天下来至少能省1000元。不论是天然气降价,还是解除限购令,都是政府为市民办的民生大事。”

清涧县委、县政府在工作中坚持“民心为重、民意为先、民情为要、民生为本”的理念,适应新常态、确立新思路、树立新作风,把“民生工程”作为优先选项,全力办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难事、实事。该县民生支出占到财政支出比重达到85%以上,最大程度地让群众受益。“十二五”以来,清涧县实施的每一项工程都紧贴老百姓的生活实际,广大群众异口同声把干部称赞为“民心干部”,把政府称赞为“民生政府”。

“民生优选”赢得“民心分值”

“在工作中,我们时刻牢记习总书记强调的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把满足群众需要、解决群众困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作为衡量工作的最高标准,为群众办事,让群众满意。”清涧县委书记杨怀智说。

为解决“上学难”问题,清涧县制定出台了教育管理体制改革37条措施,投入教育专项资金5000万元,合并昆山中学和宽州中学,优化教育资源和师资配置,推行全员聘任制,制定优惠政策聘请优秀师资,使昆山中学教学质量评估名列榆林市第三名。投资1000多万元实施清涧中学搬迁工程,年薪30万聘请了清中校长,高薪招聘学科名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极大地改变了过去很多群众要为孩子外出择校上学发愁的状况。启动了县城重点小学“四制”改革,并安排“两个150万和两个100万元”用于优秀教师奖励和补助。同时,投资修建西城区标准化幼儿园,解决幼儿入园难问题。

解决“住房难”是城乡群众最关切的又一件大事。清涧县投资100万元建成农村“幸福院”10个,解决了农村老人居住和生活困难问题。完成移民搬迁新居104户。同时,大力推进“安居工程”,新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1152套,完成棚户区改造850套,修建竣工廉租房和公租房918套,50套限价房完成主体工程建设。

清涧县坚持民生工程优先选项,把教育、医疗、保障房建设、交通出行、人居环境、社区服务、群众生产生活等作为优先立项内容,而一些政府指标类、日常工作类等部门或少数人受益的项目基本不予立项。为解决群众“吃水难”问题,清涧县投资1906万元建成了应急供水工程,县城日供水量由1040方增加到2040方。实施城区公厕改建、农村旱厕改造,解决群众“如厕难”问题。投资安装广播电视“户户通”5361套,解决农村群众“看电视难”问题等等。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积极抓好低保户和残疾人、五保户和养老敬老等保障工作,切实做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

“要时刻做到思想向群众利益靠拢,位置向群众利益摆放,工作向群众利益看齐,这样才能有作为、能作为、会作为。”清涧县县长高明伟说。

据介绍,该县投资8000余万元完成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提标改造,使县城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3%,污水处理率达到87%,分别高出榆林市下达任务指标的8%、12%。同时,投资8720万元硬化道路7000平方米、铺设石板街道6000平方米、绿化造林5万亩、栽植各类苗木120余万株、建成绿化公园6处、创建市级园林单位6个,顺利通过创建“省级园林县城”验收。人居环境和群众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点点滴滴系民情,件件桩桩暖民心。清涧县坚持把民生工程作为优先选项的做法,使广大群众在受益的同时,也赢得了“民心分值”,受到全县广大群众异口同声的赞许。


苏州医生赴陕扶贫支医赢得陕北人民称颂

8月3日,40岁的普外科大夫郎建华,站在吴江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手术台旁,一连为病人做了两例手术。而就在半个月前,郎大夫还在千里之外、黄土高原上的清涧县人民医院,紧急为当地一名子宫破裂大出血的产妇,连夜实施了子宫切除手术,使得母子平安。

郎建华是苏州市卫生系统第12批赴陕扶贫支医志愿队队长,今年3月24日,他和来自苏州其他医院的4位志愿者一同来到陕西榆林,分别在榆林市下辖的清涧县人民医院、横山县人民医院和佳县人民医院开展对口支医,为期4个月。

这里缺人才

郎大夫和同行的张家港市中医院大夫蒋建宇,被分在了清涧县人民医院。

清涧是革命老区,位于榆林市南,距离延安约90公里,210国道蜿蜒其间。这是榆林最贫困的一个县,也是国家重点扶贫县。

8月初,报道组来到清涧县人民医院时,郎建华和蒋建宇在几天前刚刚圆满完成支医任务,返回苏州。

人回去了,但他们带来的影响深深地留在了医院。

这家简陋的陕北县城医院虽说是县里最大的医院,但规模仅相当于苏州的乡镇医院。记者在老旧的门诊楼里看到,过道里光线昏暗,科室简陋,门类分得很粗。病人家属习惯围在医生办公室里,等拿到处方后就提个自带的小篮子去药房付费取药,药房窗前那提着篮子排成的长队成了医院的独特风景。

在一楼过道的尽头,有两间诊室的门牌特别显眼。不同于其他科室的一薄片插牌,这里两块大大的玻璃镜框挂在墙上,分别醒目地写着“苏州医疗队外科专家门诊室”和“苏州医疗队内科专家门诊室”。“这就是医院为郎大夫和蒋大夫专门开设的‘苏州专家门诊’”,清涧县人民医院院长刘小龙介绍,为方便语言交流,之前院方还安排了住院医师一起坐诊。没过多久,病人渐多了起来,许多人慕名而来。此前像胆囊切除等需要转院到榆林市区的手术,现在也都可以留在清涧当地做,既争取了治疗时间,也节省了病人不少开支。

半个多月过去了,这两间特别宽大的诊室至今仍原样保留着,没有换牌,没有改用,空空的办公桌上,一沓处方单还剩下薄薄的几页,依稀能感受当初的忙碌。“现在仍有不少老乡来这里看病,苏州专家的方子他们特别信。 ”刘院长说。“他们两位大夫帮了我们医院大忙! ”提起两位苏州医生,刘院长至今十分牵挂,“我们这儿的医疗条件很差,他们不仅带着好几万元的医疗设备来,还手把手地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医疗技术和管理方式。 ”

在清涧县人民医院支医的4个月里,外科的郎大夫一共做了52例手术,几乎参与了所有手术的会诊。就在7月16日,他回苏州前两天的深夜,一名产妇子宫破裂大出血,必须立即进行子宫切除手术。留守的妇产科医生慌了,赶紧请来住在医院宿舍的郎大夫帮忙。郎建华学的是普外科,在分工精细的吴江医院从没做过此类手术。但病情危急,转院是来不及了,下班在家的妇产科主任一时还不能赶到。来不及犹豫,郎大夫只能披挂上阵,第一次当了回妇产科大夫。凭借深厚的外科功底,手术很成功,惊险时刻保住了母子的生命。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单靠两位苏州专家的力量是不够的。为了尽快提升其他年轻医生的技术水平,郎建华和蒋建宇还精心制作课件,每两周开设全院课题讲座,帮助他们转变观念,钻研业务。还通过建立三级查房制度、病情汇报制度,减少了医疗漏洞。

这里缺设备

不仅人才紧缺,当地捉襟见肘的医疗设备状况也给苏州医生带来不少考验。同批来榆林的神经外科大夫王建,来自太仓市中医院,他被分配到了佳县人民医院。“这里的手术室不备药物和液体,用的液体是病人家属拎上来的。所以术中要冲洗时,常常冲到一半盐水就没了,只好就不冲洗了。开颅的颅钻是骨科用的电钻,不能自停的,我手术时就担心钻到脑子里。双极电凝很差,对着出血点电凝,就是凝不住。 ”王建刚去时对当地简陋的医疗条件非常不适应。

最让他心惊的是有一次脑外科手术时,一连遭遇5次停电。尽管启动了备用发电机,但设备年久失修,中途供电一直断断续续。原本在太仓只要1小时的手术,最后花了2个多小时。所幸手术最终有惊无险地完成了。“最怕因为设备和技术的失误,让病人下不了手术台! ”王建坦陈,在佳县支医的心理压力要比在家里大许多。为了避免差错,每次手术前他都要将各步骤在脑海里过上好几遍,尽可能地将预案考虑得周全再周全。

因了这份细致和责任,第12批5名苏州志愿队队员做到了在榆支医期间,无一例医疗差错,无一例医疗纠纷。

这里唯独不缺的是深情厚谊

榆林支医的条件是艰苦的,但四个月的经历,可能让他们一辈子都难以忘怀。“刚过去时确实有点不适应,不仅是辣椒和三餐的面食,还有医院设备的缺失和工作方式差异。 ”郎建华回忆,当面对那里淳朴的民风和医院从上到下的热情照顾时,这些困难都变得微不足道。

清涧县人民医院为两位苏州医生专门腾出了一间屋子做宿舍,当地缺水,洗澡是个难题,但专为他俩装了热水器。怕他们吃不惯当地饮食,刘院长还专门请了一位厨师给他们开小灶,烧些南方口味的菜。

4个月的朝夕相处,点点滴滴的感情埋在心底,直到最后的一刻爆发。

7月18日,是郎建华和蒋建宇返回苏州的日子。清早,刘院长带着所有的院领导早早地就来为他们送行。没有通知,但就在两位苏州医生行将上车的一刻,医院楼上楼下几乎所有的医生、护士,还有不少病人都自发地走下楼来道别。院子里挤满了人,空气里尽是离别的气息。一道道炙热的目光,一次次难舍的握手,一句句深情的祝福,此情此地,两位大夫和许多昔日的同事都热泪盈眶……“没想到南方也有这样的‘陕北人’! ”一直和郎大夫工作生活在一起的外科主任陈向波动情地说,他早已把这两位有情有义有技术的苏州专家认作了当地人。“太舍不得他们走了,真的舍不得! ”在接受采访时,刘院长回想起半个多月前的那一幕,依然十分激动,这位身材高大的西北汉子一度潸然泪下,哽咽得说不出话,“过了中秋,等我们这里的枣子红了,我要带上一车红枣去苏州看望他们,感谢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