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号网站:://.hbshsyy./
地址:廊坊三河市迎宾路20号
电话:13603368363
介绍:
河北省三河市医院是三河市一所公立综合性医院。1994年被国家卫生部评为"二级甲等医院";1995年被国家卫生部评为"爱婴医院";1998年被河北省文明委评定为文明服务"三星级医院"。三河市医院颈腰椎病科,原针灸科,创立于1992年,发展至今,现有医疗骨干人员14人,其中正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中医师5名,副主任护师1名住院床位38张,门诊针灸治疗床30张,日平均门诊量80人次。同时聘请北京著名专家为顾问。 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与总结,在专家的指导下,我们制定了以针灸、正骨、热奄包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在各种类型颈腰椎病的治疗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2003年7月被评为河北省"青年文明号"集体,2007年被评为河北省重点中医专科建设单位,2009年被评为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示范专科。全科发表国家级论文20余篇,获得省级科研成果五项,其中一项获一等奖,三项获二等奖,一项获三等奖。
推荐科室:
颈腰椎病科门诊位于门诊楼三楼东侧,有针灸床位30张;病房位于门诊楼四楼西侧,有住院病床38张。环境干净整洁,配备设施齐全。主治:各型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急性腰扭伤、腰椎滑脱、腰肌劳损、胸椎小关节紊乱、膝关节炎、面瘫等。
技术:
微创手术疗法
我科与北京大医院合作开展腰椎椎间孔镜微创手术疗法,针对保守治疗无效及重症腰椎病患者,取得满意疗效。
本疗法是一种高科技结合临床医学而成的一种方法,在内窥镜的直视下摘除突出的腰椎间盘和其它椎管内占位病变物(椎体骨刺、钙化的韧带、增生肥大的关节突等),解除神经压迫,快速有效的缓解临床症状、体征。优势有见效快、创伤小、不良反应小、痛苦小、解除病的根本问题、复发率极低、术后恢复快,操作简练,不易出医疗事故。
适应症:
(1)适于各种类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极外侧形突出及脱出型、游离型、巨大型、骨化形成等)。
(2)椎间盘突出开放手术后复发者。
(3)椎间孔狭窄(小关节突增生、内聚、外侧黄韧带肥厚下陷)
(4)椎体后缘骨刺。
禁忌症:
(1)重要脏器功能不全及有出血倾向
(2)神经元性疾病
(3)孕妇
(4)精神异常者
(5)中央性骨性椎管狭窄症
(6)腰椎滑脱症
常识:
针刺治疗注意事项
1、小儿囟门未闭合时,头项部腧穴一般不宜用针刺。此外,因小儿不能合作,针刺时宜采用速针法,不宜留针。
2、孕妇3个月以内者,小腹及腰骶部穴位禁针;3个月以上者,上腹部及某些针感强烈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等也应禁针。有习惯性流产史者慎用针刺。月经期间如不是为了调经,也不宜用针。
3、皮肤之感染、溃疡、瘢痕部位,不宜针刺。
4、进针时有触电感,疼痛明显或针尖触及坚硬组织时,应退针而不宜继续进针。
5、过度劳累、饥饿、精神紧张的患者,不宜立即针刺,需待其恢复后再治疗。
6、体质虚弱的患者,刺激不宜过强,并尽量采用卧位。
7、避开血管针刺,以防出血。有自发性出血倾向或因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8、眼区、项部、胸背部、胁肋部等部位穴位,应掌握好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
新闻:
三河市政协组织卫生界委员开展下乡义诊活动
5月11日上午,三河市政协主席李连营、副主席李长松、夏凤英带领部分卫生界委员到新集镇卫生院开展义诊活动。参加这次义诊的有三河市医院外科、内科、妇产科、儿科、中医科、骨科、B超室、放射科和优抚医院的特色科室专家。
义诊期间,前来就诊和咨询的群众络绎不绝,义诊专家们始终面带微笑、一丝不苟地为他们把脉问诊、解疑释惑,认真细心为群众进行心肺听诊、针灸按摩、外科诊疗及中医把脉等项目健康检查,帮助群众诊断病情,提供治疗建议,详细解答了群众的健康咨询,讲解了合理饮食参加适当运动等方面的健康知识,倍受群众欢迎。义诊活动历时3个多小时,期间共接诊群众150余人次,发放高血压病人的自我保健、糖尿病人的自我保健、常见病预防等各类宣传彩页500余张、宣传品200余份。此次活动,给广大患病群众,特别是贫困患者、老年人等弱势群体提供了就医方便,使他们不出远门就能免费享受到专家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受到广大群众的真心称赞。
河北三河:密织农村基层医疗健康网
一方面是大城市大医院人满为患,群众看病难;另一方面是农村缺医少药,百姓时常就医无门。如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让城市看病不挤,农村看病不难?加强农村医疗网络建设,实现城乡医疗均等化发展,是重要手段。河北省三河市通过加强农村医疗网络建设,既方便了农村群众,又减轻了城市医院负担,可谓一举多得
在河北省三河市李旗镇皇亲庄卫生室,记者遇到正在看病的村民崔起英。她告诉记者,“以前看病不是往县城跑就是往镇里跑,一个来回少说也要多半天,还得多花几十元钱路费。现在村里就有卫生室,看病方便多了,钱也花得少多了”。
在三河市,与崔起英一样感到看病方便的人还有很多。这都归功于该市在所辖农村全面开展的城乡一体化农村基层健康网建设。通过村标准化卫生室建设、财政直接供养的大学生村医、全覆盖的农村平价药品配送体系、农村群众全员健康教育管理体系4项基础工程,三河市的农村医疗真正做到了与城市医疗接轨,使农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村村建有卫生室
百姓看病是否方便,与医疗资源的分配方式有着直接关系。要解决农村群众看病难,首先必须解决农村医疗设施落后问题。为此,三河市利用3年时间,投入9000万元,在全市新建了298所标准化农村卫生室,整个卫生室建设遵循村集体出地、财政出钱、产权归村和卫生院管理的原则进行,每个卫生室基础设施投资25万元,总面积要达到120平方米,诊断、治疗、药房、处置、观察、健康教育6室独立分设,达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通网络等条件。同时,为每所村卫生室投资5万元,配备了心电图机、中医理疗机、电针仪等医疗设备。在运行经费方面,三河市财政自2013年1月起,为正式投入使用的高标准村卫生室拨付每年8200元的运行经费,使得卫生室的日常开销得到基本保障。
在皇庄镇大王庄村卫生室,记者看到,这里宽大敞亮、窗明几净,基层医疗所需要的各种办公设备和医疗器械齐备,俨然一所高标准的医院。三河市卫生局副局长李洪涛告诉记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在农村越来越多。村卫生室有了健康教育室,由乡村医生统一讲解保健知识,能够有效预防慢性病的发生,既保护了群众健康,又减少了政府开支。
科班医师进基层
除了缺乏必要的硬件设施外,高素质医务人员的匮乏也是农村医疗卫生的短板。为此,三河市政府提出要为每个农村医疗点都配备合格执业医师。从2011年启动的“大学生村医工程”,提出每年为农村配备50名大学生村医,最终实现每村都有一名高素质执业医师的发展目标。对这些大学生村医,三河市实行定编、定岗、不定人的管理模式,大学生村医所需经费全部由市财政承担。
“以前的乡村医生大多是没有受过正规专业教育的‘赤脚医生’,知识缺陷大、队伍老龄化的问题普遍存在。通过政府开支增设大学生村医岗位,一方面解决了农村医疗岗位缺乏高素质人才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以药养医’的问题。”三河市卫生局局长郭万达说,目前三河市已培养了150名大学生村医,他们陆续进入农村卫生室工作。
在皇亲庄卫生室,从河北医科大学毕业的村医平芝告诉记者,自己每月工资3000元左右,政府还提供“三险一金”的社会保障,而在村里每诊治一人次病人,政府卫生部门还能给医生5元钱诊疗补助,药品一律按照集中采购的价格进行零差价出售,药费开支全部纳入农村医保开支。这样一来就有效杜绝了“以药养医”的问题,有效减少了农民群众的开支,又使得超标准过度医疗用药的难题得到有效控制。
系统化服务惠民众
“乡亲们,现在我们的生活好了,营养足了,一定要注重防止营养过剩的富贵病,比如高血压、高血脂等病症大都与营养过剩有关系,这样的疾病如果控制不好,很可能就会带来危及生命的大病……”在泃阳镇中门庄村卫生室,村里10名慢性病患者正围坐在健康教育室,听大学生村医谢明进行健康知识普及。
75岁的村民佟朝文告诉记者,他的心脏病、高血压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很大程度得益于经常听卫生室进行的各种健康知识讲座,很好地规范了自己的日常生活。现在自己有事没事总愿意到村卫生室转一圈,与医生聊上几句。而他接受的健康讲座,就是全链条系统服务的一部分。
按照系统工程、系统落实的思路,三河在解决缺乏农村医疗场所和执业医师问题的同时,进一步开展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全链条的系统服务。这当中主要涉及3个方面的网络,一是医药配送网络,保障药品安全、控制药品价格;二是执业医师培养网络,由市、镇两级中心医院抽调医务人员定期对农村医生进行培训,乡村执业医师定期给农村群众进行健康知识普及;三是群众健康档案及农村慢性病、多发病防治网络。
三河市卫生局公共卫生管理办公室主任李利告诉记者,在基本药物的采购上,三河市实施严格的政府招标采购制度,所有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全部使用国家确定的307种基本药物和经省备案的175种增补药物,一律实行药品统一采购配送,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价格平均比过去下降40%左右。同时,三河市还规定所有卫生院和一体化管理村卫生室全部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又使药品使用价格降幅达40%左右。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实施后,卫生院次均门诊药品费、次均住院药品费分别同比下降27.2%、14.4%。
“建设居民健康档案,对农村多发病、慢性病进行跟踪服务是实施医疗资源共享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方便患者就诊、削减医保费用支出都有重要作用。”李利表示,通过全市范围的医疗网络体系建设,病人不管在哪个医院就诊,医生都可以全面掌握其身体基本状况,对于及时判断病情至关重要。目前全市共建立居民健康档案556778份,建档率达83.8%。有了这些健康档案,三河市53957名高血压患者、17818名糖尿病患者、1857名重性精神疾病患者都得到了有效管理。比如普通群众一年一次健康体检,常见慢性病患者进行一月一次访问,一年实施4次体检等,从而将许多疾病解决在预防阶段及萌芽之中。据初步统计,实施这一措施,至少能使农村慢性病患者发生大病率下降20%左右。“这样一来又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大医院人满为患的问题。”李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