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317-6019753
地址:河北省廊坊市万庄石油矿区
相关新闻:
记华油廊坊矿第一医院预防保健科主任廉庆杰
人物名片:廉庆杰,女,华北石油廊坊矿区第一医院预防保健科主任。从事预防接种工作17年来,牢记肩头责任,凭借精湛的技术、幽默风趣的语言,为石油矿区青少年儿童构筑了一道坚实的健康保障。
2月22日临近中午,廉庆杰正在接待一对为孩子接种乙肝疫苗的夫妇。
“下次来,记着带一个小勺,喂孩子吃糖丸。”廉庆杰一边填写单子一边嘱咐,“勺子别太大,有的家长拿着吃饭用的勺子,勺子比孩子的嘴还大,不方便用……”
华北石油廊坊矿区第一医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胡庆鹰说,“我们医院辖区职工家属近3万人,还有流动人口1万余人,15岁以下的中小学生3000多人。每年还有150名左右新生儿需要入册建档,接种疫苗。这些工作几乎全压在廉庆杰身上。从事接种工作17年来,廉庆杰基本没有休过假,更别说外出旅游散心了。”
“心里总惦记着这事,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有人打电话找我打疫苗。走得远了,不就耽误孩子了吗!”廉庆杰介绍说,“油田工作人口流动性大,天南海北到处走。有的孩子在这接种两针疫苗后就走了,等到打下一针时就找不到人了。”
为确保不漏掉一个孩子,自2005年起,廉庆杰将所有适龄儿童联系方式写到本上,至今已经记了十几本。“我们都选择中午午休、下班时挨个打电话通知,无法接通的、因身体原因需要延期接种的,用红笔标出。到了接种时间再通知一遍,说啥也不能让孩子漏打。”廉庆杰说,“这几年有了社区网络好多了,前些年只能骑着自行车到社区、居委会登门找人、查询联系方式。”
在上门联系的那几年,廉庆杰吃过很多闭门羹。即使千方百计找到人后,也有接种意识不强的家长并不领情,“干吗?我家孩子打不打疫苗,跟你有什么关系?”甚至有些家长对接种疫苗后的反应认识不正确,跟接种医生激烈争吵。
2014年,一位抱着孩子的家长怒气冲冲地与医院一名医生发生争执:“昨天你们给我孩子打的什么针?”“想什么想,你是医生,打过什么针你不知道?赶紧告诉我”……
见家长言语越来越过激,廉庆杰走过去笑着说,“你是孩子家长吗?”“别急啊,您看,您是孩子家长都不知道孩子打过什么针,我们这医生一天接触几百个孩子,每个孩子打的针都可能不一样,总得让他查一查吧,万一说错了,不更麻烦吗!”
在廉庆杰的劝说下,这位家长也乐了。在廉庆杰看来,接种医生从事的是“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工作,“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需要我们细致、用心。”如今廉庆杰一看到前来接种疫苗的家长拿着杯子,就会不假思索地问一句,给孩子喝的热水还是凉水。“这成了我的‘职业病’了,接种小儿麻痹症疫苗后不能喝热水,我生怕家长疏忽。”廉庆杰笑着说。
廊坊市举行京廊中医药协同发展大会
8月11日上午,“健康京畿·中医药先行”京廊中医药协同发展大会在我市举行。会上,京廊双方签署了中医药协同发展框架协议,启动了引领中医药协同发展的“8·10”工程,为筑牢京廊中医药协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廊坊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陈平,北京市卫生计生委主任方来英出席大会并致辞。河北省卫生计生委主任张绍廉,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局长屠志涛,廊坊市副市长刘文萍,市政府秘书长张矛等出席会议。来自京冀两地的300余名中医药领域专家和工作人员参加会议。
陈平代表廊坊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向莅临大会的领导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向为此次合作付出巨大努力的相关人员表示衷心感谢。他说,近年来,京廊双方合作不断深化,医疗卫生事业协同发展迈出了实质性步伐。此次双方合作启动“8·10”工程,既是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改革发展提出的“四个加快”总体要求的一件大事,也是传承和光大中医药事业、惠及百姓民生的一件好事,开启了京廊合作新征程,对两地行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希望京廊双方在今后合作中,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追求,本着“政府推动、市场运作、有机互利、合作共赢”原则,探索建立有效沟通的工作机制、考核奖惩的推进机制、稳定常态的长效机制,真正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做实,使这一造福百姓的好项目早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转化为惠及百姓的健康“红利”。廊坊市委、市政府将高度重视、全力支持,将这项工程列为重点民生工程,坚持工作重心下移,做好服务保障;坚持问题导向,及时解决困难;坚持久久为功,筑基础利长远;坚持以点带面,创新合作模式,推动京廊两地在公共事业更多领域的交流合作。
方来英表示,此次合作涵盖了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产业、文化等多个方面,是京冀医疗卫生领域合作的一次探索和创新,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深化,模式更加灵活,对于提升廊坊医疗水平、实现北京优质资源向廊坊转移具有重要意义。希望京廊两地加强交流沟通、不断完善政策,落实合作细节、总结经验规律,摸索出一套科学有效的合作机制,努力实现共同受益;两地的参与机构和专家要真诚合作,无私分享,认真临床、做好科研、带好学生、深度传承、共同进步,推动京津冀医疗卫生协同迈向新的更高层次。
据了解,“8·10”工程是廊坊市政府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第一个中医药协同项目。今后,京廊两地将以“促协同”为核心,通过实施“健康京畿·中医药先行”项目,即引入北京6家三甲中医院10个重点专科到廊坊开设300张病床、廊坊10家中医院与北京10家三甲中医院建立医联体、引进北京13位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到廊坊、北京10个中医药领军团队在廊坊成立分队服务社区和乡村百姓、北京10个中西医结合科研指导团队“1对1”促进廊坊中医药科研能力提升、北京10项优势传统技术传播到廊坊、10家京廊中医药旅游示范基地带动中医药旅游产业发展、京廊中医药学会合体打造10个星级专业委员会等,助推“健康中国”战略在京畿区域的有效落地。
会上,陈平、方来英、张绍廉、屠志涛共同触摸活动启动球,刘文萍代表廊坊市政府与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签订《京廊中医药合作发展框架协议》,与会领导专家分别为“8·10”工程各项具体内容负责单位和负责人颁发合作牌匾和聘书。与会人员还共同参观了京廊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合作项目之一的廊坊新绎健康研究院。
廊坊安次区优化基层医疗服务方便群众看病
今年以来,安次区坚持把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作为一项重要民生工程,不断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力度,采取多项措施全力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方便了广大群众看病就医。
大力实施设备更新补充工程,通过政府统一招标采购,为乡镇卫生院配备了8辆救护车及车载医疗设备,心电图机、DR(X光机)、数字彩色超声诊断仪等诊疗设备、医用器材,提升了乡镇卫生院的技术服务水平。
科学调整管理人员岗位,有效促进了各项工作开展。同时,强化医务人员素质教育,定期聘请京津冀地区医疗专家对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并选派医务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培训。
此外,该区还大力推行医疗机构对口支援制度,逐步增强区乡两级医疗机构业务交流,不断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具体工作中,安次区医院分别与8所乡镇卫生院签订了城乡对口支援帮扶协议书,通过派出管理人员长期驻点帮扶、乡镇卫生院选派人员到区医院参加培训、进修等方式,促进乡镇卫生院管理能力和诊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同时,区医院与各对口支援单位建立双向转诊制度,开通急诊绿色通道和妇产科绿色通道,极大方便了辖区急症重症患者就诊。
廊坊百姓享受京津优质医疗服务
近日,河北省廊坊市香河县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和头颈外科成功完成两例高难度颅底肿瘤手术,为患者做手术的是来自北京宣武医院的专家。廊坊百姓家门口接受北京专家诊疗,得益于两年多来该市推进京津冀医疗卫生协同发展的积极实践。廊坊市有效承接京津优质医疗资源转移,在医疗服务、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公卫管理以及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针对全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状,廊坊确定了以主城区为主平台,以市中心医院为基础,推进市三级医疗机构与京津医疗机构对接,打造北京功能疏解主要承接平台;以北三县为重点,利用独特地缘优势,结合大量北京人口落户,作为承接北京医疗资源外溢的重要地区;以永清、固安、霸州为次平台,加强所辖地区医疗机构与京津对接;以大城、文安为环津平台,加强两县医疗机构与天津对接,全面推进全市医疗机构对接京津有序开展。目前全市三级医院均与京津医院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合作,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有20余家与京津的医疗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廊坊致力于推动建立三地医疗卫生联合办医,积极争取京津知名三级综合医院和特色专科医院来廊坊建设附属医院,开设教学基地和实习基地。定期互派医疗骨干进行培训交流,建立人才交流培训制度,促进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互联互通。“我们要突破过去的单线合作,开展与京津之间更深层次、更广领域的协同发展合作,涉及公共卫生、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应急保障、中医药和采供血等多个方面。”廊坊市卫生局医政科科长冯双利介绍说。
廊坊市还先后与央企中国电子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合作,开发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以信息化建设为纽带,充分发挥“互联网+医疗”的便捷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