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桥县医院网上挂号网上预约信息:
地址:吴桥县经济开发区
电话:0317-7360405
介绍:
吴桥县人民医院是集医疗、预防、教学于一体的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是吴桥县的医疗中心。该院始建于1953年,于2009年吴桥县人民医院在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近亿元,征地53.6亩,从老医院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增加到占地面积4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从16000平方米增加到32000平方米,编制床位由150张增加到现在的400张,建设成为一所高标准、现代化、智能化、园林化的新医院。
吴桥县人民医院医疗技术力量最先进、服务最热情、药品最优质、价格最标准,近十几年来连续被省、市、县评为先进单位和文明单位,二级甲等医院的牌子也是最精得住考验。县医院2002年成立了药事委员会,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全部药品实行公开招标大幅降价,全年降价60多万元让利于患者。
相关新闻:
吴桥中西医结合医院驻村帮扶组组织开展义诊活动
河北新闻网讯(通讯员齐国鹏)3月8日,吴桥县中西医结合医院驻铁城镇季家河村精准脱贫工作组聘请医院专家一行八人来到该村开展三八妇女节“关爱妇女、关爱老人”免费义诊活动,惠及帮扶点广大村民,深受当地群众欢迎。
当前精准脱贫工作已进入攻坚年,接到帮扶工作任务后,以王辉为组长的县中西医结合医院帮扶工作组第一时间来到帮扶点季家河村,坚持吃住在村,按部就班、扎实推进帮扶工作。同时广开门路,多方听取,想方设法,根据当地群众需要,不遗余力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联系医院专家进村免费义诊。
上午八时,王辉组长带领由河南省三附院疼痛科专家、中西医结合医院妇科、内科、五官科等各科主任组成的专家团队来到季家河村开展义诊活动,早早收到信息的群众从四面八方赶来,团团包围着医生,有的看病问诊,有的咨询各种信息,有的排队等候做血糖、白内障等项目检查。现场人头攒动,专家们忙的不亦乐乎。
截至上午十时,共诊治群众200余人,医务人员为群众发放了宣传资料,并进行了病情登记,以便进行后期回访。此次义诊活动,为当地群众检查了身体,诊断了疾病,让群众及时了解身体状况,深受群众欢迎。
吴桥县政协开展科技、卫生下乡义务咨询服务活动
近日,吴桥县政协副主席韩荣彩、赵艳华组织部分农林、医疗方面的技术骨干、专家组成科技、卫生义务咨询服务队,深入分包联系的贫困村安陵镇西河村、杨家寺乡杨家寺村开展下乡义诊、农业技术培训活动。
在活动现场,两位主席同前农民朋友亲切交流,询问生产生活情况,并与农技、医务等技术人员一起发放相关科普资料。农民群众都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咨询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掌握科学技术、相关政策和健康知识。短短两个上午时间,专家们就为群众义诊300余人次,发放农技、种植、卫生等宣传资料500余份,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活动开展间隙,韩荣彩、赵艳华还分别来到精准扶贫结对帮扶贫困户李培轩、李凤兰两位老人家中,详细了解她们的家庭、身体及生产生活情况,鼓励她们坚定克服困难的信心,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并安排乡镇政府和村委会负责人要结合实际、尽最大力度给予帮扶,如需与县直有关部门协调的,由县政协出面联系帮助协调解决。
吴桥2.2万农村人口享受“不出村的医疗服务”
“国家的医疗卫生改革可是让俺们乡大变样了!你看,俺们乡每个村都规划了卫生室,原来仅有的5个卫生所全部升级改造成了标准化卫生室,30多名‘赤脚医生’走出了自家的堂屋,集体变成了‘公家人’,全乡39个村的2.2万农村人口都享受到了‘不出村的医疗服务’。”
不等询问,吴桥县杨家寺乡卫生院院长孙荣刚就将该乡农村医疗卫生环境的巨大变化一股脑的道了出来。
卫生室建到了群众家门口
早晨不到8点,贾玉王村的王大娘迈进了村卫生室的门,一边用毛巾擦着手,一边对正在摆放药品的候医生说:“昨天晚上头不好受,一宿没睡好觉,这不起床后洗了把脸就过来了,熟门熟路的,你给俺量量血压,看看高不高……”说着撸起袖子就要量血压。候医生熟练地为王大娘量了血压,又检查了心脏:“血压稍微有些高,心脏没事,吃点降压药就行,要是不放心,下午我再帮您检查一次。”
今年70多岁的王大娘说:“俺有高血压和心脏病,子女们平常忙不在身边,放心不下我,以前总是隔段时间就带我到县医院做检查、抓药。家离县城很远,每次都得弄车动辆的,又折腾又麻烦,花费还不少。自打村儿里有了卫生室,只要几步道,就能到村卫生室,俺看病抓药很方便。有了村卫生室作保障,俺可安心多了,子女们也能放心工作了。”
多年来,杨家寺乡的村级医疗卫生工作较为滞后,村级医疗网点严重不平衡,全乡医疗空白村有10多个,仅有的5个乡村卫生所的医疗环境也不尽人意。贾玉王村便是典型的一例,全村500多口人一直受到看病难的困扰。“现在,俺们村的卫生室真是‘鸟枪换炮’了,全村的群众都沾上光了。”王长顺大哥了呵呵地说。
2011年7月,年仅35岁的孙荣刚受命从何庄乡卫生院到杨家寺乡卫生院任院长。他克服工作驻地与家庭距离远、交通不便,父母瘫痪在床需要照顾、孩子年幼需要关爱等重重困难,毅然奔赴工作岗位。当了解到该乡广大群众求医问药难的疾苦后,孙荣刚紧紧抓住国家医疗体制改革之机,多次向县卫生局汇报情况,提出工作建议,赢得了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孙荣刚带领一班人将全乡农村卫生室项目建设作为全年重点工作来抓,按照“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方便群众”的原则,大力推动“一村一室”建设,最大限度地优化农村医疗卫生资源配置。
2012年,杨家寺乡首批五个原有卫生所翻建改建工作顺利完成。标准化的卫生室成为农村的标志性建筑,基本医疗设备和医务人员一应俱全,购置了计算机、打印机等信息化硬件,联通了新农合支付方式,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帮转诊”。“邻家”就医,让村民们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乡村医生不再“赤脚”行医
“俺十几年前就当医生了,以前是在自己家里给三里五村的群众看病。村卫生室建好了,俺就当上乡村医生了,再也不用在自家堂屋给人看病了,‘赤脚’多年的总俺算找到了自己的‘家’。”张集村卫生室刘医生在杨家寺乡卫生院组织的第一届乡村医生进修班上这样自我介绍。
卫生室组建后,随之而来的是解决农村医疗人才短缺问题。孙荣刚院长首先想到了“赤脚医生”这个群体,虽然他们不属于卫生行政编制,但是当地老百姓又离不开他们的“贴身服务”。基于此,孙荣刚院长对全乡具有执业乡村医师资格的“赤脚医生”进行了筛查选拔,并发出了真诚邀请,让他们享受到了“被服务”的快乐,感觉有了新奔头。全乡30多名乡村医生一起,由“赤脚医生”集体变为了“公家人”。
身份解决了,乡村医生的待遇怎样得到保障?谈及待遇,刘医生脸上露出了笑容:“以前当赤脚医生哪有什么固定的待遇哟,转成乡村医生后,才有了固定的收入。俺们不再“靠药吃饭”,转而通过公共卫生服务、财政补助和诊疗三个途径挣钱,不仅给药价“松了绑”,让乡村医生收入有了保障,而且比以前的收入提高了,现在,俺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更好地为当地父老乡亲看好病、服好务。”
“别看俺们的卫生室不大,但基本医疗功能很全,办公设备都是新的,只要自己花点钱买几件家具就行。电脑是乡卫生院给配的,还有血压监测仪……俺们的工作环境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穿着白大褂、带着乡村医生资格证的马铁锅村杨大夫,一边忙着为乡亲看病,一边说,“在搬进卫生室之前,坐诊地点是自己的家,家庭条件有限,堂屋就是诊断室,病人要输液只能躺在我家的床上。而如今,新的卫生室专门设置了独立的观察室,病人不用再躺在我家床上输液了。”
张集村卫生室刘医生一有空闲就会翻看一下档案橱里重点人员的健康档案,“别看这些档案建立的时间不长,但是谁家老人身体该复查了,谁家媳妇该孕检了,我们到日子就会去给人家看看”。
焕然一新的乡村卫生室和容光焕发的乡村医生,共同成为农村群众健康的守门人。
县乡村医疗资源形成“共同体”
孙荣刚院长介绍:在全乡规划设置38个村卫生室,是综合考虑卫生室服务人口、村民需求以及地理条件等情况后,进行合理规划实施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整合全乡医疗卫生资源,打造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统一体系,实现农村“20分钟医疗服务保障圈”,让农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病就医。按照全乡农村卫生室建设规划,2013年该乡已经着手实施第二批农村卫生室建设工作,让更多的群众受益。
“现在俺村有了新卫生室、新农村医生,再加上国家的新农合政策,在村卫生室看病既便宜又方便,平时生一些小病,再也不用跑很远的路去县、乡卫生院了。”杨家寺村村村民张某说。据了解,张某一家6口都办了新农合,从他们家人的病历上看, 2012年他一家人共生病26次,只有两次是在县、乡卫生院,其他都是在村卫生室,自己付的医药费,最多的一次是42.5元,最少的一次是1.35元,一共384.22元,平均每次14.7元。
张集村刘医生说,自从村卫生室建立后,又实行了新农合报销,村民们“看病进城”的就医习惯也逐渐的改变了,病人开始从县医院和乡卫生院回流到村里,实现了小病不出村。现在俺村卫生室每月接诊病人400多人次,增加了近一倍。村卫生室“活”了起来,县、乡卫生院“减负”了许多,不再人满为患,能够腾出更多空间治疗重大疾病,提高医疗质量。
据统计,2012年杨家寺乡卫生院人均住院消费金额为580元,就医人数与2011年相比同比减少,而农村卫生室就诊人数却明显增多,乡镇卫生院的“枢纽”作用得到强化,村卫生室“网底”作用得到巩固。
吴桥“一体化医疗联谊”方便百姓
3月10日上午,曹洼乡三村村医陈伟华把脑梗塞患者郑秀瑞送到吴桥县人民医院复诊。郑秀瑞老人一个月前出现手脚发麻症状,到医院检查确诊为脑梗塞,因症状较轻,县医院医生为其开了治疗处方,建议她转诊至当地村卫生室。郑秀瑞说:“我这病如果在县医院住院治疗,最少要花2000多块钱,在村里只用700多块就治好了,真得感谢一体化医疗联谊啊!”郑秀瑞口中所说的“一体化医疗联谊”,是吴桥县人民医院牵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共同参与的一项便民惠民措施,主要有两项内容,一是培训基层医生,二是根据病情对患者进行转诊。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吴桥县医院每年都对基层医生进行4至6次大型培训,围绕高血压、糖尿病等中老年常见病,通过图样,并借助多媒体等设备,讲解“病理”、“药理”,组织学习急救等常识。这不仅 让基层医生受益匪浅,还方便了群众看病。
基层大夫医术提高了,也方便了转诊。该负责人表示,县医院与乡镇卫生院以及村卫生室相互间转诊病人,并不是盲目地把病人“丢”在基层,而是根据病情轻重,确定转诊地点。若病情基本稳定,但仍需接受打针、输液治疗,他们一般建议转至乡镇卫生院,若只需定时服药,给予观察,则交由村卫生室管理。反之,如果基层发现病情较重的患者,则要主动送至县医院治疗,在转诊的整个过程中,县医院医生与基层大夫始终保持联系,就病况进行沟通。这种一体化医疗不仅方便了患者看病,同时对参合农民来说,还可享受更大优惠。据悉,新农合报销的“门槛费”在县级医院为300元,乡镇卫生院为150元,转诊至乡镇卫生院为患者减少了不少开支。
此活动开展两年来,已培训基层医生400余人,平均每年转诊病人近1000人,受到群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