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县第三医院网上挂号网上预约信息:
电话: 0319-3210606
地址: 邢台市豫让桥路303号
介绍:
邢台县第三医院整体搬迁项目是县委、县政府2010年9件实事之一,被列为河北省重点建设项目,邢台县第三医院新址位于邢台市郭守敬大道北侧,豫让桥办事处白塔村南,地理位置优越,有便捷的城市配套条件,周围道路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自然环境条件良好。
邢台县第三医院新院于2010年4月28日开工建设,占地面积66亩,建筑面积4.28万平方米,投入资金1.265亿元,为17层病房楼裙带4层门诊楼,2010年年底主体建设完工,预计2012年年底投入使用,开放床位400张,设置临床、医技科室60个,可满足每天不少于500人次的就诊服务和400人次的住院服务,是以妇产科为特色,集临床、科研、教学、实训于一体的规范化、标准化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
邢台县第三医院将以一流的技术、更加优质的服务和舒适的环境为全县父老乡亲提供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为邢台县卫生事业再做新的贡献。
专家:
科室 医生
放射科 崔高明
妇产科 张文荣 薛丽英
内一科 李淑芳
小儿科 梁仑
外科 马书臻
胸外科 常万和
相关新闻:
邢台实施新农合大病保险制度 参保率居全省第一
从邢台市卫计委获悉,近日全市开始实施新农合大病保险制度,将有效解决参合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新农合大病保险不限病种,以患者发生的高额医疗费用作为大病界定标准。参合农民住院治疗发生的医疗费用,按照新农合补偿方案补偿后,个人负担费用累计超过1万元以上的部分,列入大病保险保障范围。医疗费用越高,报销比例越高。
邢台市将在已实施新农合“出院即报”的定点医疗机构设立报销窗口,符合报销条件的参合农民可享受到新农合报销与新农合大病保险补偿“一站式”即时结报服务。据悉,该市目前参合农民总数有549万人,参保率达99.7%,参保率位居全省第一。
邢台人家门口享受京津医疗服务
市场主体总量首破30万大关
昨日上午,孙宝水高兴地从市政务服务中心工商窗口人员手中领到了企业营业执照,这标志着他回乡创办的文化传媒公司合法登记注册了。
工商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该部门提出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快捷机制,京津冀现有企业整体搬迁来邢,均实行“落地签”。同时,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先后推行了注册资本实缴改认缴、简化住所(经营场所)登记、年检改年报、前置改后置、“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等一系列促进登记便利化的改革新举措,有效地释放了改革红利。
截至9月底,全市各类市场主体累计达到30.28万户,首次突破30万大关,注册资本(金)3036.65亿元。其中:内资企业5.18万户、个体工商户23.35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1.10万户,分别同比增长33.49%、22.01%、3.87%。
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旅游
本市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契机,依托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旅游。
西部山区的前南峪村,一条小溪穿村而过,街道干净整洁、路两侧几十栋二三层小楼错落有致,家家户户都用沼气做饭、取暖。村口不远处,正在修建一个温泉度假村。
“村里过去一直在搞观光旅游,每年有近一半时间景区都处于闲置状态。”景区经理郭高升说,京津冀协同发展让他们看到了发展机遇,他们修建这个温泉,就能带动冬季旅游。
“河北与北京相接的第十一条高速公路,全长680公里的太行山沿线高速今年将全线开工建设,邢台市围绕4个山区县与之配套建设的5个大型游客接待中心也正在建设中。”
市旅游局有关负责人说,届时全市游客接待能力将提升2、3倍,北京和天津将是主要的游客来源地,占全市游客接待总份额的20%左右。
家门口享受京津医疗服务
今年邢台市教育系统开展了“百所院校与京津教育大对接”活动。到今年底,全市力争与京津和其他发达地区建立对接合作关系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达到100所。
“目前,全市教育系统已有71所学校和教育机构与京津及其他发达地区的154家学校或教育机构建立了对接或合作关系,其中有57所学校、教育机构与京津地区的94家学校或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对接关系。”邢台市教育局局长房丽君表示,将通过引资引智,将京津和全国发达地区先进教育理念、优质资源等引进邢台。
医疗机构对接京津也取得重大进展,河北省眼科医院、市人民医院、市三院等23家医疗机构分别与京津多家大医院取得协作关系,主要从技术、远程会诊、人才培养等三方面展开合作。在邢台,也能享受到北京、天津等地知名专家的诊疗服务。
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 河北在行动!
“医养结合”使养老问题迎刃而解
养老是我国当下亟待求解的重大社会问题。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年逾60岁的老年人口已超2亿,我国是世界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看病住院比例要超过青年人的2倍。因此,如何更好地保障老有所医、老有所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民生考题。《意见》让“养”和“医”无缝对接,无疑是破解这一民生难题的钥匙,值得期待。
长期以来,很多地方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互相独立、自成系统。养老院不方便就医,医院里又不能养老,老年人一旦患病就不得不经常在家庭、医院和养老机构之间奔波,让人疲惫不堪。此外,老年慢性病康复时间长,往往是治疗结束而护理、康复未结束,许多患病老人为了以防万一,把医院当成养老院,占床严重,使得大医院“一床难求”,真正需要住院的人反而住不进来。如此一来,既浪费了优质的医疗资源,也增添了老人及亲属的经济负担。
“医养结合”则突破了医疗和养老分离的状态,为老人提供了及时、便利、精准的医疗加养老服务,可谓一种全新的社会养老模式。期待这种模式能得到更多法律政策支持,在更大的范围推而广之,让更多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正因如此,医养结合型的养老护理模式在青岛、天津等一些地方呼之欲出。
医疗与养老无缝对接解决“养老”民生难题
医养结合通俗地说,就是一种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医疗和养老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养”体现在生活护理、精神心理和老年文化服务方面;“医”则体现在医疗康复保健、健康检查、疾病诊治、护理服务和大病康复服务等方面。事实上,老年慢性病康复时间长,往往是治疗结束而护理、康复未结束,许多患病老人为了以防万一,把医院当成养老院,占床严重,引发大医院“一床难求”,既浪费了优质的医疗资源,也增添了老人及亲属的经济负担。
实践证明,不管是居家养老,还是养老院养老,只有当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为一体,让“养”“医”无缝对接,才能有效破解养老这一民生难题。从这一点看,建立医养结合体制,将医疗、护理、康复和基础养老、生活照料融为一体,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医养结合道路曲折 前途光明
就现阶段而言,作为一项新鲜事物,医养结合面临的困难还比较多。一方面,缺少资金、不能获得医疗机构身份、不能纳入医保定点,是养老机构发展医养结合的“拦路虎”。另一方面,涉及健康养老的民政、卫生、社保三条主线呈分立状态,医养结合受限于部门工作壁垒难以实现政策协同。
显然,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仅依靠市场自身力量是不够的,需要整合各种资源,打造医护养乐一体化的新型机构。具体说来,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完善政策扶持和法律规范,充分提供保障,做到“养者能医”。譬如,出台和完善相关服务标准、设施标准和管理规范标准,制定医养结合机构的准入、退出机制,规范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市场行为,形成“宽建严管”的监督机制,从而保障养老服务业有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养老需求;同时也要建立多方社会资源参与的市场化机制,鼓励福利机构、慈善组织、义工组织等积极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