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龙华医院网上挂号网上预约信息:
挂号网站:://.longhua./
地址:上海市宛平南路725号
电话:64385700
电话预约:
1、55309116预约(前置语音播放不收取电话费)
上午7:00~晚上9:00预约
专家门诊就诊日提前一周下午2点开始预约,至专家门诊就诊日前二个工作日晚9点结束。
2、95169预约
24小时预约
专家门诊就诊日提前一周上午7:30开始预约,至专家门诊就诊日前一天中午12点结束。
网络预约:
.shdc..或.guahao.
24小时预约,专家门诊就诊日提前一周上午7:30开始预约,至专家门诊就诊日前一天中午12点结束。
现场预约:
专家:周一~周六:上午7:30~12:00,下午1:00~5:00
周日:上午8:00~中午11:30
专家门诊就诊日提前四周上午7:30(周日为8:00)开始预约,至专家门诊就诊日前一天下午5点结束(周日为上午11:30)。
特需:周一~周六:上午8:00~11:30,下午1:00~4:30
周日:上午8:00~中午11:30
门诊病员指南
病员同志,欢迎您到龙华医院就诊,我们竭诚为您服务。现特向您介绍我院就诊须知:
1、门诊时间:周一至周六全天、周日上午(部分门诊开放)。节假日请提前电话咨询。
2、病员预约的专家门诊,请在预约的就诊日挂号;普通专家门诊、专科门诊的挂号,以当日挂号大厅挂牌为准。
3、病员就诊请先到预检处预检分科,再挂号就诊。
4、需输液的病人,付款取药后,请往急诊三楼输液。
5、CT检查及其他辅助检查在付款后请至辅助检查预约处预约。
6、手写中药汤剂方请至二楼核价处核价,付款后到中草药房等候取药,电脑处方请直接至收费处付费。
7、挂号、化验、付费、取药需出示医联就诊卡。
8、查询检查报告单须带好医联就诊卡和查询单至取报告处领取。
龙华医院上海市中医特色专科:
肿瘤科、肛肠科、风湿病专科、胆道外科、肾炎专科、乳房病专科、高血压专科、脊柱病专科、胃肠病专科。
龙华医院上海市中医临床优势专科(专病):
中医肾病专科、中医风湿专科、中医呼吸病专科、小儿肺炎专病、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介绍:
上海龙华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创建于1960年7月,是全国最早建立的四大中医临床基地之一。近50年来,医院坚持中医为主的办院方向,走名医、名科、名院之路。规模不断扩大,中医药学术地位不断提升,已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中医特色鲜明和中医优势突出的全国示范中医院、上海市三级甲等医院、上海市精神文明单位8连冠。2008年12月医院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认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承担恶性肿瘤和骨退行性病变的研究。
龙华医院总院占地面积52.3亩,位于上海城区西南面,建筑总面积87101.1平方米。编制床位703张;2003年上钢三厂职工医院整建制划转龙华医院,成为龙华医院浦东分院,医院位于浦东世博园区旁昌里小区,占地面积13.95亩,总建筑面积9412平方米,实际开放160张。目前,全院在编职工人数1474人,高级职称医务人员215人。全国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11名,上海市名中医16名,博士生导师32位。
龙华医院科室设置齐全,有临床科室34个,医技科室5个,药剂科室3个以及心导管室、ICU、CCU、血液净化中心等,拥有DR、CT、ECT、MRI、数字胃肠机等大型设备。有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7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专病)、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2个上海市临床医学中心、 5个上海市优势专科、9个上海市中医特色专科。
龙华医院的中医特色鲜明,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退行性病变、肾病、胆石病、风湿病、眼病、乳腺病、肛肠病、脾胃病、呼吸病、疮疡病等有显著的疗效;同时医院有冬令进补膏方门诊、冬病夏治门诊、中医特色体检门诊等,每年都吸引了大批患者前来就诊。目前医院年门诊量达166万人次,出院人次22500人次。医院2005年全面实行中药饮片小包装,年膏方门诊量18739料,年中药饮片使用量达到3000余吨,年饮片配方逾890万帖,均位居全市医疗机构之首。
2001年医院在国内首先开创名中医工作室的传承模式,并迅速在上海市和全国得到推广应用。目前医院有上海市名老中医继承工作研究室13个,上海中医药大学名中医工作室12个进入,医院名中医工作室26个。医院于2000年7月成立龙华中医医院集团,集团内包括5家二级中医医院,该院通过专科专病建设和人才培养,扶持了一批特色专科专病在集团二级医院的创立和发展。医院名中医工作室与徐汇区13家社区服务中心结对,定期为社区义务宣教和门诊。
龙华医院坚持“科教兴院、人才强院”,龙华临床医学院承担上海中医药大学每年的本科生、7年制、研究生、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院毕业实习等教学工作。目前有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骨伤科3个博士后流动站。2007年龙华临床医学院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8年通过上海市研究生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分别为上海市和国家级精品课程。承担多部国家级本科生和研究生规划教材的编写工作。
“十一五”以来,医院共承担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省部级以上项目百余项,获得市部级以上科研奖项23项。目前进行临床前新药研究近20项。科研成果转化5项。
龙华医院始终秉承“质量第一,病人至上”的办院宗旨和“严谨、仁爱、继承、创新”的医院文化,以建设全国示范性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为契机,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不懈努力。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浦东分院地处世博功能区的上南路、昌里路交界处(上南路1000弄上钢二村45号),占地13.90亩。2003年10月转制以来,在浦东新区这块沃土上,在新区社发局的指导帮助下,在龙华医院的倾力建设下,分院业务量、固定资产、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职工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一家赋有中医特色的医院在浦东上钢地区悄然崛起。
专家:
科室 医生
内科 于素霞 褚秋萍 何立人 朱良争 王庆其 屠伯言 刘慰祖 华英兰 韩谋锯 张珊琴 徐正福 王忆勤 顾耘 胡仲仪 方力行 陈琼 谢建群 姚乃中 丁一谔 钟家宝 万丽娟 王文娣 胡鸿毅 周月云 周天基 周时高 周英豪 刘宇 殷军希 徐显庭 屠光英 何明 顾一蕾 陈凤鸣 俞志刚 何颂华 李兆健 郑敏宇 王健 陆雄 刘平 刘成 沈施德 徐建国 刘蔼韵 包来发 祝冰 杨文忠 周龙妹 汪泳涛 陈金根 茅晓 陈克敏 张丽朵 刘堂义 袁颖 夏炎兴 陈远 陆金宝 方肇勤 周珮青 林琳 吴定一 苑素云 吴鸿洲 陈伟 方邦江 达美君 张伟珍 张仁岭 刘萍 李靖阳 徐竹林 王亿勤 韩谋钜
儿科 陆慧丽 林莲梅 姜之炎 朱琴埭 史文英 叶飞 刘铁新 张原华 陆为华 张帆
乳腺外科 刘胜 陈红风 陆德铭 阙华发 唐汉钧 秦悦农 程亦勤 袁永熙 陈莉颖 叶媚娜 胡升芳 陈豪 徐杰男 沈亮 许能 孙霃平
妇科 施令仪 李祥云 王大增 程航 杨泽琴 李佶 胡晓梅 陈锦黎 刘敛 王珍贞 汤倩珏 钟玄萧 王祖倩 郑锦 傅金荣 励月娣 吴宁 夏子煌
耳鼻喉科 黄文龙 张青 罗建敏 郑荣华 张龙英
风湿免疫 陈湘君 苏励 顾军花 茅建春 曲环汝 周珺 田雨 丁之江 陈晓云 周时高
骨科 赵光复 施杞 陈兴元 许理忠 陈雯 徐纪庆 童正一 周重建 侯宝兴 王拥军 陈治立 张小达 张霆 邬学群 胡志俊 乔根宝 莫文 葛京化
呼吸内科 邵长荣 薛鸿浩 张晔敏 唐斌擎 张青 方泓 张惠勇 唐忆星 倪伟 吴定中 吴银根
心血管内科 诸宁 章怡 汤诺 王佑华 陈昕琳 童裕庆 万青峰 沈琳 林钟香 顾仁樾 刘宇 何燕 周端 金志刚 俞志刚
皮肤科 高尚璞 顾敏婕 曹志敏 宋瑜 冯国强 陈妙善 李咏梅 马绍尧
肝胆外科 朱培庭 秦朝辉 李莹 林淑华 王奕 张波 王雨秾 邢练军 王育群 张玮
肿瘤科 邱佳信 王强 朱晓虹 吴继 张铭 郑展 周浩 阮广欣 顾贤 高峰 唐靖一 韩颖盈 潘传芳 周蕾 姚逸临 胡兵 李春杰 张晖 周之毅 徐蔚杰 赵丽红 周卫东 邓海滨 曹妮达 朱莹杰 许玲 祝利民 李和根 王菊勇 刘苓霜 沈克平 顾缨 郑坚 杨金祖 游捷 孙建立 孙慧莉 赵爱光 王中奇 田建辉 杨金坤 刘嘉湘 施志明 徐振晔
眼科 苏晶 江丹 汪素萍 阮雯洁 张殷建 朱华英 李明飞 刘俭宣 邹菊生 陆萍 刘新泉
针灸科 蒋和鑫 戴明 倪承浩 裴建 赵海音 徐红 陈大隆 吕洁 葛富培 孙德利
急诊科 王国印
放射科 王嵩 马海峰
内分泌科 李红 徐蓉娟 杨华 唐红 葛芳芳 张文群
超声科 靳炜 徐芳 肖沪生
泌尿外科 应荐 夏卫平 陈磊 周智恒 樊民胜
肛肠科 何春梅 肖立新 陆金根 顾乃芬 曹永清 易进 殷立新 郭修田 丁敏 黄鸿翔
血液科 沈伟 田胜利 徐旻 万丽娟
康复医学科 唐占英 叶秀兰 钱雪华
普通外科 杨吉勇 梁晓强 董兴治 宋华荣 许阳贤 姚铭齐 叶朝文 蒋学洲 李炯 章学林 周细秋 李清华 刘铭升 张静喆 蔡骏 顾宏刚
神经内科 甘欣锦 陈运 李俊 安红梅 袁灿兴 顾明昌
中医外科 陈荣荣 黄铮 刘晓鸫 向寰宇
推拿科 何永瑞 潘云华
老年科 徐辉 潘露茜 林水淼 刘仁人 孙卫华 龚路
神经外科 王永谦 王维平
检验科 姜维洁
胸外科 俞杞泉 张嗣博 寿伟臻 沈德义
消化内科 李凯 朱凌宇 郑昱 郝微微 季光 殷泙 郑嘉岗 武和平 唐志鹏 柳文 马贵同 龚雨萍 胡鸿毅
肾病内科 张春崧 罗健华 张先闻 林钐 李明 杜兰屏 金亚明 沈玲妹 王琳 陈以平 邓跃毅
口腔科 胡壮 王兵 张翠英 李文博
新闻:
龙华临床医学院举行迎新联欢会暨首届中医药知识技能比赛
龙华临床医学院迎新联欢会暨首届中医药知识技能比赛决赛于我院远志楼三楼报告厅举行。我院院领导、各科主任、职能部门负责人、教研室主任、临床总带教、辅导员也应邀出席了活动。
担任本次比赛的裁判专家有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胡鸿毅,上海中医药大学段逸山教授、顾璜教授、何立人教授、教师发展中心魏建平主任,我院院长肖臻、党委书记刘胜,总裁判长唐汉钧教授。担任评委的有基础医学院党委书记徐强,教务处处长何文忠,护理学院院长林勋,医管处处长唐靖一,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赵海磊,教务处副处长舒静,研究生院副院长葛芳芳,我院副院长黄家祥、陈昕琳、刘萍老师。
比赛在蒙家泉和王春颖同学深情的朗诵《相信未来》中拉开了序幕。肖臻院长向全体老师和龙医学子致以最亲切的问候和美好的祝愿,并指出本次比赛是我院住院医生和各类临床实习生临床技能的大比武,是促进医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也是培养卓越医生的重要途径。
参赛的六组队员纷纷亮相,在亲友团热情的回应中,比赛正式开始。决赛分为初露锋芒、狭路相逢、心有灵犀、节节高升四个环节。24位队员表达出对中医历史、经典浓厚的兴趣,展现出清晰的中医辨证思维和别样的创新思维,还有那从容的临场应变与默契的团队协作。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队员们随着一道道题目的给出,思路开始高速旋转,争分夺秒按下抢答器完成作答。
节节高升环节后,唐汉钧总裁判长给予了独到的点评,他指出今天所有的队员表现都很出色,开放题环节涉及到了当今社会的如同病不同方、养生等热点问题,对我们的学习有扩展的作用。在这短短的2个多小时,他看到了医学生的活力,活动的生命力。段逸山、顾璜、何立人教授等裁判也肯定了同学们的精彩表现。
本次比赛共评选出最佳人气团队奖1项,最佳个人风采奖4项,团队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单项奖11项。裁判和评委分别为获奖的团队和同学颁奖。
胡鸿毅副校长在比赛后代表中医大,向本次获奖的选手们表示祝贺,并鼓励大家做到“继承不离古,创新不离宗”,既要怀有对中医的喜爱,又要意识到肩上的责任。他指出本次比赛是龙医学子的一个“加油站”,寄语大家继续秉承“勤奋仁爱、求实创新”的校训,不断创新,追求卓越,在实践中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