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挂号网上预约挂号
兴化市第六人民医院网上挂号_兴化市第六人民医院预约挂号
代挂号微信关注公众号扫码↓或微信搜索“华民办事服务”
兴化市第六人民医院网上挂号网上预约信息:
电话:0523-80951181
 
地址:兴化市戴南新泽路6号
 
介绍:
 
兴化市戴南人民医院(兴化市第六人民医院)为二级综合性医院,是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戴南分院。由原戴南中心卫生院、戴南镇顾庄卫生院、戴南新区医院于2007年7月合并而成立的。位于兴化市的东南方。
 
医院占地面积100亩,建筑面积近3.7万平方米,其中业务用房近3.4万平方米。
 
医院现有职工300多人,其中高级职称13人,中级职称68人。科室设有内科、外科、骨科、妇产科、儿科、中医科、康复理疗科、眼科、五官科、口腔科、皮肤科、肛肠科、烧伤科等。
 
设备拥有美国GE16排螺旋CT、腹腔镜、超声乳化、手术显微镜、数字胃肠机、钼钯机、DR、CR、五分类血球计数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血流变分析仪、电子胃镜、电子肠镜、四维彩超、电解质分析仪、二氧化碳分析仪、化学发光仪等20多件高档进口设备和一大批先进的国产设备。2010年业务总收入6200多万元,是兴化市东南地区的医疗、预防、急诊、保健中心。
 
 
相关信息:
 
兴化建成 医疗救助结算平台
 
日前,兴化市建成医疗救助结算平台,进一步方便特殊困难群众。该平台依托人社局新农合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网络,对患病住院治疗的农村五保、城乡低保等特殊困难对象在出院结算医疗报销时,直接给予医疗救助,由医院先行垫付,再由市民政部门与医疗结账。目前同步医疗结算平台不仅在该市全部开通,兴化辖区以外的部分医院如泰州人民医院、中医院也已开通,患病住院的困难群众在第一时间即可获得医疗救助费用。目前已发放资金4300万元,实施救助75282人次。
 
 
每月第一个双休日定为公益医疗日
 
兴化中医馆服务农村慢性病患者
 
艾柱在银针上泛着白烟,银针下的患者安静而舒适。6月4日,兴化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馆迎来首个公益医疗日。当日,共有13例患者,接受了推拿、牵引、针灸、拔火罐等中医理疗服务。
 
“这个针灸好神奇,才一会儿工夫,肩痛就缓解多了。”在理疗床接受艾灸温针治疗的昭阳镇严家村村民张女士说,她患的是肩周炎,连绵的阴雨天,导致疼痛加重。得知中医馆开展公益诊疗,她便过来试试。
 
据了解,艾灸温针医术是传统疗法的创新运用,具有着药理和物理的复合作用。
 
兴化市第二人民医院院长曹恒源介绍,该院中医馆将每月的第一个双休日确定为公益医疗日,旨在让颈椎、腰椎、腰肌劳损等慢性疾病患者,体验中医医术的魅力,帮助其缓解病痛。同时,向他们推广家庭适宜中医技术。
 
“创建中医馆、打造中医康复医疗特色,是二院顺应市场、转型发展的需要。”曹恒源说,兴化市第二人民医院原为严家医院,位于兴化城区北部城乡接合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二院作为兴化市处理计划外孕定点医院曾一度红火。后来,随着定点撤销,该院运营状况一直不太理想。
 
通过问计于市场,兴化市第二人民医院决定,拾遗补缺,打造中医馆,走特色发展之路。
 
农村的颈椎、腰椎、腰肌劳损等慢性病患者,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也是弱势群体。对这类病症治疗,城里医院不愿治,农村卫生院无力治。作为曾经服务于农村计划生育的定点医院,兴化市第二人民医院找准了服务农村慢性病患者的方向。
 
去年9月,该院通过人才引进和院内资源整合创建了中医馆。“中医馆是医院最大的病区。”该院副院长翟晓红说,医院将住院大楼的第一层全部给了中医馆,还投入100多万元购置医疗设备。开设了理疗科、针灸科、骨科、康复科4个服务科室,设立病床30多张。医院还将卫生局和医保部门扶持中医馆发展的优惠政策,普施到患者身上,减轻患者医疗费负担。
 
“我是听人介绍,才来这儿治疗的。没想到,理疗两个星期,腰和双腿竟不疼了,现在只是腰有点酸。”家住李中镇的患者程秀兰说,她患有腰椎盘突出症,中医馆负责人韩松为她制定了理疗方案,还有半个月她就可康复出院。
 
目前,该中医馆被兴化市定为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点,来自该市的21名乡村医生在此跟班学习。
 
 
兴化市建立一体化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机制
 
为建立统筹城乡、惠民高效、公平可及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近日,根据省财政厅指导性意见,从2015年起,兴化市将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整合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实现在基本制度、管理体制、政策标准、支付结算、信息系统和经办服务上的有机统一。
 
该市政府出台文件规定,城乡居民(含中小学生)以户为单位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2015年度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个人缴费标准90元/人·年,财政补助标准为360元/人·年。
 
据了解,2014年度兴化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缴费标准为80元/人·年,财政补助320元/人·年;整合后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将覆盖全市约135万人口,全年财政补贴总投入近5亿元,其中市本级财政配套投入1.9亿元。新机制的整合成功标志着该市医疗保障机制向着城乡统筹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随着财政实力的不断增强,该市将逐步调增补贴标准,让城乡广大居民享受更高水平的医疗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