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挂号网上预约挂号
水口人民医院网上挂号_水口人民医院预约挂号
代挂号微信关注公众号扫码↓或微信搜索“华民办事服务”
水口人民医院网上挂号网上预约信息:
 
电话: 0752-2317218
 
地址: 惠城区水口街道办事处龙湖大道321号
 
介绍:
 
水口人民医院座落在惠州城区东部,毗邻惠州市中心、马安、横沥、汝湖镇,在惠州重要交通枢纽三环路、省道惠水公路旁,交通便利,是水口辖区唯一公立性医疗机构,集医疗、急救、预防、保健及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医院,是辖区内社保、医保、工伤定点医院,1996评定为爱婴医院。新院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按照二级医院的定位标准进行规划建设,预开放病床250张。
 
医院设有15个临床科室、3个医技功能科室、11个行政职能部门。临床科室有内科、外科、妇科、产科、儿科、急诊科、消化科、肛肠科、骨科、五官科、皮肤科、理疗科、中医科、口腔科及专家门诊等,设置二个重点专科。医院拥有西门子DR机、西门子四维彩超、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全自动五分类血球分析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脑血流图、脑电图、心电监护仪、奥林巴斯胃肠镜、呼吸机、24小时动态心电图、电子阴道镜、胎儿监护仪、红外乳腺诊断仪、三氧治疗仪、LEEP刀(利普刀)等一系列先进医疗仪器设备,能开展常规的临检、生化、免疫等各种功能辅助检查,高标准的手术室和高职称的团队能开展各种疑难普外、骨科、手外科等手术,以及妇产科的剖宫产、宫外孕、卵巢囊肿、子宫肌瘤、子宫次/全切、子宫癌、宫颈癌早期切除等手术。
 
医院拥有一支技术精湛、乐于奉献的卫生技术队伍,现有职工17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41人,占总人数的83%。其中,高级职称有6人,中级以上有29人,本科以上学历的有40人。
 
医院坚持“以服务质量为根本,科技兴院、人才兴院”的办院宗旨,推行人性化服务管理,医院领导班子团结、务实,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争创二级医院达标,努力打造一所现代化的综合性医院,为水口未来的发展、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专家:
 
科室 医生
 
儿科 刘雅琴 徐元裕 钟玉华 李金平 余瑞雄 田富绅 温剑平
 
内科 杨晓彬 杨德辉 李石明 李军 张佩茂 张静 刘小荣 张凌尉
 
外科 邓志勇 钟洪杨 刘曙 何海 刘志华 谢水发 文振伟 严荣茂
 
妇产科 林映珍 黄丽艳 龚晓洁 林春玉 陈晓娟 欧阳小红 田雷厉
 
 
新闻:
 
四院并入三院 突出“骨科”特色
 
日前,位于新开河大桥东岸的原惠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正式挂牌“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东平院区”,筹划一年多的城区医疗资源整合工作,步入新阶段。
 
此次整合的背后是原有医疗资源配置的不尽合理,整合之后能否实现医疗资源的优化,实现所涉及医院单位和市民的多赢局面,尚待观察。不过,此次市第四人民医院成为市第三人民医院的一个院区,并不说明前者就此消失。记者走访惠城区卫生计生局了解到,据原市第四人民医院大约10分钟车程的惠城区水口人民医院有望挂牌“惠州市第四人民医院”。
 
四院
 
大楼宽敞 门可罗雀
 
市第四人民医院在历史上曾多次更改院址并“改名换姓”,最近一次更名是2007年6月由“惠阳县人民医院”改名为“惠州市第四人民医院”。
 
伴随此前多次院名变化的,是硬件设施的变化。
 
2002年,为配合市政改造,惠阳人民医院院址被拆除,在大湖溪租用工厂厂房和一栋8层无电梯的大厦继续经营。2007年开始,惠城区人民政府着手重建该院:按照三级甲等医院标准,规划建设约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编制床位700张,分二期建设。2012年12月底,一期工程建设完成。此后,该院还成为全省首家公办的平价医院,在全省二级医院中率先实施基本药物零差价销售。
 
然而,名称的相对固定、新大楼的投入使用、平价医院的招牌,这些并未让该院的经营状况得以彻底改观。相反,由于新院的工作场所大幅扩大导致费用大幅上涨,而医疗设备和人员等资源的积累却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补充,前来就诊的患者时常失望而归,人流减少加上平价医院招牌下对医疗价格的限制,让该院陷入发展困境。
 
空有大楼的架子,却欠缺设备、人员、技术的“里子”,自然难获市民欢迎。这一点也从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处得到证实。“没人看病肯定发展不起来,财政不可能永远投入下去,经营状况不理想,自然会导致医护人员的收入相比同档次医院要差一些,人才流失之后,更没人去看病。”惠城区卫生计生局医改办常务副主任朱伟东表示。
 
三院
 
场地紧缺 门庭若市
 
与市第四人民医院相比,市第三人民医院面临的问题与之相反:病人太多,医院现有场地狭窄。虽然住院楼和医技科室用楼先后建好投入使用,新门急诊楼也在紧张建设,但相对不断增长的求诊人数,仍有差距。特别是运营中的现有门急诊大楼,记者每次前往,几乎都是人头攒动。
 
门可罗雀与门庭若市的两幅差异明显的景象,一方面令人深思,另一方面也给了综合二者特点、实现优势互补的可能。
 
2014年上半年,惠城区委、区政府初步提出将市四院整合到市三院的设想,并聘请第三方咨询公司专家团队撰写了《惠州三医院与惠州四医院整合调研报告》,初步论证了该设想的可行性。当年底,“整合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惠州市第四人民医院医疗资源和建设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门(急)诊大楼”被列为惠城区“十件惠民实事好事”之一,并向社会公布。
 
2015年5月,两院资源整合的实施方案出炉,直到8月底,两院整合工作正式交接,新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正式形成,即包含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桥东院区(原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和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东平院区(原惠州市第四人民医院)两个院区。
 
两院整合之后,将如何规划不同院区,以实现差异化发展。据了解,根据东平院区现有技术、科室的特点,将建设成以“骨科学科群”为特色的“大专科、小综合”的综合病区,桥东总部院区继续细化亚专业分科,打造综合核心医疗区,并加快建设院本部新门急诊楼以满足就医需求和医院等级评审。
 
根据市第三人民医院官网消息,该院院长马显力表示,两院整合,有利于加强卫生公共管理服务工作,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需求,也有效缓解了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桥东总部院区短期内工作用房紧张等难题。
 
整合
 
交接期正常运转 不影响病人就诊
 
谈到两院整合的缘由,朱伟东坦言,三院发展受到场地限制,原有规划的每天500人次病人接待能力非常紧张,难以满足需求,而四院业务用房比较充足但人才和技术储备不足,两院合并后,东平院区将增强市第三人民医院的接待能力。
 
朱伟东表示,两院整合的方式是原市第四人民医院的工作场所、设施等整体并入市第三人民医院,原四院现有在岗人员共327人,包括医生83名、护士111名均将转入新的市第三人民医院,但原有领导班子成员的去向未定。预计交接工作将在今年底完成,在此期间,两院均将正常运转,病人前往就诊不会受明显影响。针对原四院在人才、设备上的短板,新三院将有针对性的予以充实,以充分利用其充足的场所。
 
此次整合除了这两家医院之外,从目前得到的消息看,至少还有两家医院将受到影响。
 
“原市第四人民医院的牌子有望由惠城区水口医院承接。”朱伟东向记者透露,随之而来的,是水口医院办院层次的提高:将由镇级医院升格为区级医院。
 
水口医院办公室工作人员表示,对于改名为“市第四人民医院”的事情多有听闻,但目前还在等待正式文件下发。朱伟东告诉记者,该事项已经基本确定,正式文件预计很快就将下发。记者日前到水口医院走访,发现7层大楼中,有三层被标示为“预留病区”,目前尚未投入使用。朱伟东回应称,该院的规划和建设有一定的前瞻性,人员设备也要逐渐充实。
 
此外,原市第四人民医院的“平价医院”身份,则将由惠城区中医院承接。惠城区卫计局局长邹忠平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平价医院在综合性医院设置效果不是太好。从医院生存的角度考虑,中医的费用更便宜,对一些慢性病治疗效果也很好。
 
9次易名 原第四人民医院的更名史
 
回溯市第四人民医院的历史,可以发现其命运可谓坎坷,仅其院名就更换达9次之多。根据惠城区政府官网和市第四人民医院官网介绍,该院前身为惠阳县人民医院,最早成立于1953年,原本就是医院整合的结果:当时粤东区第四人民医院分出东江区惠安医院,惠阳县人民政府卫生院则由淡水迁到惠州,两家医院合并组建而成惠阳县人民医院。
 
随着惠州行政区域的划分调整,该院多次更名:东江区中心卫生院、粤东区第四人民医院、粤东区第三人民医院、惠阳专区人民医院。1958年冬,惠阳专员公署撤销建制,惠阳专区人民医院也同时撤销。1973年,重新择址在惠州东平窑头,筹建惠阳县人民医院。1981年惠阳县人民医院重新挂牌开业,当时是惠阳唯一一所集医疗、科研、预防、教学为一体的二级综合性医院。
 
然而,该院的改名历史并未结束。随着惠阳县人民政府从惠州市搬迁至淡水和区域调整,惠阳县人民医院的名称随之改为惠阳县第二人民医院、惠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惠阳区第二人民医院。
 
多次改名,让该院的知名度难以扩大,很多市民熟知的还是“惠阳二院”的名字,县、市、区的差异则自动省略。这样一直延续到本世纪初。
 
2002年为配合市政建设,位于东平窑头的院址被拆除,市政府在长湖北路惠州市交警支队西侧划拨了4.522万平方米作为新院重建用地。2004年4月因区域调整划归惠城区管辖,2007年6月更名为“惠州市第四人民医院”。
 
现在,这个历史悠久却不停变换身份的医院,找到新的“婆家”,如何带着自己的嫁妆,更好地为市民服务,值得期待。
 
一院多区或是破解“大医院病”良方
 
对这次两院合并来说,原市第四人民医院发展模式被证明“此路不通”是无法回避的重要原因。朱伟东也对记者感叹:“对医院来说,硬件是一方面,软件更加不容忽视,就像五星级酒店如果提供不了五星级的服务,照样没人光顾。”
 
原市第四人民医院用自身的发展波折,再一次验证了人才和设备才是一个行业、一个部门、一家医院赖以生存的基石。记者走访时,对该院气派的大楼,看上去“高大上”的办公设施印象深刻,如此好的医疗场所被长期忽视、闲置自然是一种严重的浪费。这从反面说明,单纯依靠“大楼”,却无法满足诊疗需求的医院,是无法得到市民欢迎的。投入资金建设大楼,实现医疗事业跑步发展的初衷是好的,但设想得过于简单,过程自然波折。
 
吸取教训的同时也应不断总结经验。两院合并的结果尚待时间检验,但从目前看,更大范围内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基本得到各方认可。
 
大医院,尤其是公立大医院的规模过大,医疗资源高度集中,患者如潮的势头反而越演越烈,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也日甚一日。与之相对的,是部分如原第四人民医院这种由于种种原因导致门可罗雀,经营困难,还有很多小型医疗机构在满足居民就近诊疗的同时,又带来管理困难、医疗纠纷增多等问题。在坚持推行分级诊疗的同时,大医院在不同区域设立不同院区,或许是破解“大医院病”的一个办法,这样既可以最大限度利用公立大医院的专业优势,又可以分散诊疗压力,增加灵活性,避免不同医院之间的同质竞争,并为一个医疗机构内的“多点执业”提高更具可行性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