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华瑶族自治县第一人民医院网上挂号网上预约信息:
电话: 0746-2772416
地址: 江华瑶族自治县水口镇解放路98号
介绍:
江华瑶族自治县第一人民医院始建于1952年3月,其原名为江华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由于江华特定的地理环境及人民的就医需求,于1974年分离为县第一人民医院和第二人民医院,第一人民医院位于原址水口镇,占地面积3.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集医疗、预防、教学、科研、保健于一体。自1998年以来,已通过“爱婴医院”省级评估,连年被县委、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评为“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医疗、护理考核先进”、“防疫防病工作先进单位”、“防非典工作先进单位”。被湖南省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和永州市人民医院定为临床定点指导医院,并与湘雅医院成立远程医院会诊中心。2003年4月以来正式参加创建全国“百姓放心医院”。
江华瑶族自治县第一人民医院设有急诊科、内科、传染科、外科、骨科、眼科、口腔科、儿科、妇产科、中医、皮肤病专科、康复理疗科等临床科室和放射、检验、血液检测、微生物检测、病理检测、药剂、B超、碎石、CT检查中心等医技科室,并设有心、脑血管病、血液、骨伤、疼痛、甲状腺等特色专科。全院共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86人,其中高中级职称35人。
江华瑶族自治县第一人民医院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近年来,努力自筹资金600余万元,完备了一大批医疗仪器设备,现有美国进口全身CT机、体外震波碎石机、日本彩色B超、电子胃镜、脑电地形图仪、血液球计数仪、全自动化生化分析仪、多参数心电监护仪、电解质分析仪、500毫安X光机、纤维膀胱镜、多功能微波治疗仪等大、中型先进设备120余台。同时努力改善医院环境,投资100余万元维修改造了办公、医疗、生活用房,改建了中高档病房20间,使院容院貌焕然一新,同时十分重视环境绿化和美化工作,目前,医院绿树成荫,空气清新,成了治病、疗养的好场所。
江华瑶族自治县第一人民医院能开展各种普外、颅脑、泌尿、骨伤科及颅内血肿微创等手术。同时注意发展心脑血管病、甲状腺、乳腺、骨关节病、疼痛专科、无痛分娩、无痛人流、无痛胃镜检查等特色专科,其中脑血管病的治疗突破了传统的治疗方法,采用血稀平衡治疗加动脉溶栓疗法效果大大改善,今年还引进了颈动脉灌注疗法,对脑梗塞急性期、脑出血后遗症、脑梗塞后遗症、神经性头痛、痴呆、巴金森氏综合症及中风病预防治疗等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深得患者好评。
江华瑶族自治县第一人民医院还大力鼓励临床科研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先后有120篇论文发表在各级刊物。于2003年5月,在参加省卫生厅、省卫生联合工会联合举办的全省QC质量小组竞赛活动中,医院的《加强医院管理,降低药品比例》和《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医院整体护理质量》两课题分别获得优秀质量管理小组奖,成为湖南省本年度获此荣誉的仅有的两所县级医院之一,也是永州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医院。
江华瑶族自治县第一人民医院在发展完善硬件建设的同时,坚持“病人第一、质量第一”的办院宗旨,把病人当作衣食父母,把以人为本、以德治院和以法治院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职业道德、法纪法规教育、质量教育作为永久性的工作常抓不懈。开展了“青年文明号”、“岗位学雷锋,行业树新风”、“创建文明科室,做十佳服务员”、“优质服务质量月”等活动,率先在全市开展了突出“人文、情感、社会”的精神服务活动,注重诚信服务和全程健康教育,体现了人文精神,创造了医院特色文化氛围。同时医院狠抓内部管理,积极探索各种管理方法,制定了医院管理手册共3册,规范了各种职责、规章制度、文明服务用语、工作警语和护理格言。同时加大了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步伐,推行了绩效工资和年薪制。今年4月以来,积极参加了由全国人大指导、全国政协监督、中华医院管理协会和湖南省医院管理协会联合主办的全国“百姓放心医院”的创建活动,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获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江华瑶族自治县第一人民医院在胡传贵院长的带领下,立足实际,与时俱新,开拓创新,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江华卫生部门的一道亮景。但医院并未满足现状,始终遵守“勤奋、严谨、务实、开拓、敬业、奉献”的院训,把“没有最佳,争创最佳”、“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和“群众满意放心”作为追求的目标和准则,把医院建设成为江华林区一颗璀璨的医疗明珠、湘南边际的一所现代化医院。
专家:
科室 医生
内科 胡传贵 何新林 何化碗
外科 钟石昌 罗显明 杨路
妇产科 吴玉莲
B超 欧良松
五官科 刘泽厚
B超室 欧良松
新闻:
为了人民的健康——江华卫生事业发展综述
江华瑶族自治县卫生事业经过几代卫生人的不懈努力,实现了51万瑶汉各族人民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基本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和医疗保障,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服务体系日臻完善
1955年成立瑶族自治县初期,江华境内只设有1所卫生院,1所妇幼保健站,5所区卫生所,5所中西联合诊所,5所矿务、学校医务室,卫生技术人员74人,病床20张。60年代,随着区、乡建制政策的变更,农村相继成立了公社卫生院,大队成立了卫生所。70年代,全县实现合作医疗,农村建立了大队合作医疗站,缺医少药状况逐渐改善。80年代以后,江华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卫生事业发展的政策,把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纳入江华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农村卫生事业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至2014年底,全县拥有各类注册医疗机构331所。其中县直医疗机构6所,乡镇(中心)卫生院22所,国有林场职工医院1所,民营医院2所,村卫生室280所,个体诊所18家。全县医疗机构建筑总面积14.93万平方米,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160人。全县总床位2569张。基本形成了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中心,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私营医疗机构为补充,覆盖县、乡、村全体城乡居民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乡村,大病不出县城,危重疾病得到及时救治的目标。
医疗技术显著提高
建县伊始至70年代末期,全县所有医疗机构门诊看病仅靠“老三件”(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等基本医疗设备开展诊疗活动,中医则依靠传统的“望闻问切”手段,凭手摸触诊,靠经验判断,西医仅能开展一般内、儿、妇科诊治和清创缝合等简易业务。60年后的今天,以江华县人民医院为代表的县级医院,不仅医疗环境大大改善,而且加大了对医疗基础设施的投入,先后开设了常规门诊、住院部、120急救、重症医学科等数十个功能齐全的诊疗康复科目,近年还引进了核磁共振、进口螺旋CT机、DR数字化X机、进口四维彩色超声诊断等大型诊疗设备,能开展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肝叶切除术、髋关节植换术等高难度手术,能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和抢救各种急危重症病人。据2014年统计,全县医疗卫生单位拥有万元以上设备732件,总资产4.02亿元,净资产1.82亿元,总诊疗人次154.86万人。
公共卫生保驾护航
一是基本实现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江华从2009年全面实施11大类43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至2015年6月,全县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累计完成465411份,建档率达91.25%;传染病疫情处置和报告率100%,一类疫苗预防接种率均保持在95%以上;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为87.35 %,7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为80.79%;在管65岁以上老年人并建立健康档案46986人、体检率90%以上;婚检率达87.34%,新生儿疾病筛查率达80.1%;全县所有乡镇卫生院均开展了中医药服务,目标人群覆盖率达到省、市要求。
二是疾病预防控制成效显著。解放初期,为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全县大力推行预防接种,普种天花、霍乱、伤寒等疫苗,1954年消灭了天花。经过30多年的努力,脊髓灰质炎、疟疾、丝虫病基本消灭,地甲病、疥疮等基本控制,百日咳、痢疾、麻疹、流脑逐年减少,其他传染病大幅下降。80年代后,计划免疫工作扎实开展,有效保障了下一代儿童健康成长。原江华县防疫站出色地完成了历史使命后,于2004年组建为江华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来,充分发挥日渐完备的疾病检测系统和手段,建立健全覆盖县乡村三级疫情信息网络,不断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预防控制和处置能力,确保了冰灾、洪灾等自然灾害无大疫无大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