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精神病医院网上挂号网上预约信息:
电话: 0432-4639217
地址: 吉林市丰满区华山路169号
介绍:
吉林市精神病医院是国家办的社会福利事业单位,始建于1958年。四十多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市民政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大力关怀、支持下,现已成为一所集治疗、休养、康复为一体的精神病专科医院。
吉林市精神病医院座落在望云山脚下,桃源路北侧昆明街109号。是54路公共汽车的终点站、8路公共汽车在昆明街路口设有停车站,交通方便。
吉林市精神病医院占地面积40,000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10,000平方米.花园式的院落,适宜精神病人治疗和休养。宾馆式的住院楼,宽敞舒适、明亮、洁净。设有5人间、3人间,具有较高档次的病房,设1人间、2人间,室内有卫生间、沙发、彩电等。
住院楼内功能完善、设施配套、布局合理,有洗漱间、卫生间、浴池、热水器等。活动室内有彩电、康复器械,患者病床统一整齐,美观舒适。
吉林市精神病医院编制床位300张,现有职工144人,医护专业人员93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7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16人。目前,医院聘请省精神病医院名医为医疗技术顾问。
吉林市精神病医院下设五个住院疗区和一个门诊部,门诊部设有中、西医诊室、检验室、X光室、心电室、脑电室、理疗室、按摩室。
吉林市精神病医院坚持服务第一,患者至上。注重医护质量,提高两个效益。医院收费标准合理,是吉林地区同行业中收费标准最低的一家医院。
专家:
科室 医生
精神科 关素华 任力新 魏维 王艳红 于彩霞 黄清 张昕光 高永胜 王洪生 胡凤艳 张凤兰 衣伟 王凤珍 杨云鹏
新闻:
记南丁格尔奖获得者、吉林省神经精神病医院护士长张桂英
“爱是生命的火焰, 没有它, 一切变成黑夜”。面对一群精神长期生活在黑夜中的精神病患者,张桂英正是用自己爱的火焰温暖着他们的心灵,照亮他们的夜空。18年,她为了这群人割舍了父母亲情,缺失了对女儿的关爱,放弃了节假日休息;18年,她无私奉献,用真情抚慰一颗颗孤僻的心灵,用真诚点亮一个个迷茫的希望,用真爱驱散一片片久积的阴霾,用真心引领患者一步一步迈向新生活。她在省神经精神病医院精神科护士长这个平凡的岗位上,用不平凡的精神演绎了一个医护人员的大爱。
无悔的选择
说起护理工作,今年39岁的张桂英资格算不上老。之所以干出了一些成绩,不是因为热爱,而是缘于责任。她忘不了小时候患有精神病的邻家婶子在幼子面前挥刀自杀那一幕,更忘不了孩子那惊恐的表情和撕心裂肺的哭声,那声音时时回荡在耳边,时时提醒她有责任为这些人做点什么。
刚到医院工作时,老护士给她上的第一课就给她一个下马威。老护士告诉她,永远要和患者保持一定的距离,永远不要正面对着患者,甚至从病房往出走时要背对着墙侧身走,因为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患者会发起攻击。第一次和病人接触,患者又给了她一个下马威。她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个几名患者同住的大房间,她一走进病房,患者的目光齐刷刷地集中到她身上,有好奇的,有不屑的,有漠然的。那些杂乱的目光就像一顿乱棒,把她的一腔热情打得支离破碎。她开始产生怀疑,在这样的环境中,面对这样一群人,自己能做什么呢?但是,生性倔强的她并没有被这些吓退,既然是自己选择的,就要坚持到底。随着与病人的不断接触,她对这些患者有了进一步清晰的了解。这里的患者大部分来自农村,家庭相对比较贫困。这些精神病人就是因为在家经常惹祸,有的甚至打打杀杀,家人管不了才送到这里来的。有的患者年迈的父母在把孩子托付给她们的时候,常常是老泪纵横,那泪里有不舍,但更多的是无奈。她常常陪着他们流泪。她知道,家长把患者送到这里不是简单的推卸责任,而是承载着巨大的希望,他们希望患者能从这里走向正常人的生活,破碎的家庭能从这里得到团圆的结局。她越发感到自己肩上那份沉甸甸的责任。
在这里,医护人员被打被骂时有发生,她还记得自己第一次挨打的经历。那是她工作的第二年,她到病房组织患者吃饭,一个新来的患者突然冲上来踢了她一脚。那一脚踢在身上,却疼在心里。对你们那么好,为什么这么对我?她委屈的眼泪怎么也止不住。那患者踢完她就像没事人似的,到一边该吃吃,该喝喝。回到宿舍,她陷入了沉思。如果对正常人,你可以期望投桃报李,但是这些病人,他们的行动本身就不可理喻,根本就不应该拿正常人的标准去衡量他们,他们打人,不需要任何理由。第二天,她照常出现在病房,依然和蔼可亲,嘘寒问暖。那个患者却不好意思地躲到了一边。
还有一次,张桂英早晨按例查房,她询问一名患者的睡眠情况,患者没有回答,眼睛却死死盯着张桂英。专业直觉告诉她情况不对,可想躲避已经来不及了,患者突然扑过来,用双手死死卡住了张桂英的脖子,任凭她怎么劝说挣扎都没有用,泪水模糊了她的双眼,神志逐渐恍惚,她想自己这次可能真的活不成了。千钧一发之际,幸好患者的家属和同事及时赶到,才让张桂英捡回一条命。朋友劝她换个科室,她却说,谁干这工作都会面临危险,我干的年头多了,积累了些经验,能保护好自己。张桂英就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每天照常到那位患者床前询问、叮嘱、安慰。她相信,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她的温情能够感化他们。在她的悉心呵护下,那个患者的病情逐渐稳定,逐渐好转。患者临出院前,捧着一篮百合花满脸歉意地走到张桂英面前:“百合花是我最喜欢的花,我犯病时差点要了您的命,您却仍对我那么好,我真不知该咋感谢您。”那一刻,张桂英再也忍不住泪水,那不再是委屈的泪水,而是激动的泪水。为了患者能够走向正常人的生活,再苦再累也值得了。
就这样,张桂英通过和病人的不断接触、了解,逐渐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患者的每一个进步都让她兴奋,患者的每一次转变都让她欢喜。看着一个个康复的患者走出医院,心中那种澎湃的成就感让她感到欣慰,更让她无悔当初的选择!
患者的亲人
由于精神类病症疗期较长,家属很难全程陪护照顾,护士自然就成了病人们的生活管理员。两年前,疗区接收了一例重症躁狂男性患者。入院时,病人反应十分强烈,护士轮流喂饭,可他怎么也不肯吃,张桂英见状,接过饭盒,低声在他耳边轻声哄劝:“想家了吧?想回家咱就得好好吃饭,好好治病,等你病好了,就能回家了。”男患者好像听懂了,突然冒出一句“老姨你也吃一口。”张桂英顺势说:“老姨喂你吃饭,你可得多吃点儿。”从此以后,张桂英一直以老姨的身份精心照料“外甥”的生活起居。病人出院时,趴在张桂英耳边亲热地说:“老姨,我会永远记住你。”
2008年入冬时节,张桂英又成了患者的“舅妈”。一位精神病患者入院时怎么也不进病房,是张桂英手拉手把他劝进病房的,再加上张桂英对患者耐心细致地看护,于是患者把她当做了可以信赖的人,只要一见到张桂英的身影就喊“大舅妈”。
“护士长就像有魔法一样,面对躁动的患者,她总有办法安抚。”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护理新兵——张哲说起自己的偶像,滔滔不绝。2008年10月21日,一名异常恐惧型患者住进了精神科。患者不让任何人接近,大喊大叫,表情非常痛苦。张桂英冒着被患者袭击的危险,微笑着慢慢地走过去。面对她的笑脸,患者消除了敌意,突然向她走过来,紧紧拉着她的手跪在地上,大声哭起来:“妈——救我!”面对患者渴求帮助的哭喊,张桂英的眼睛湿润了。患者太脏了,蓬头垢面,满身异味令人作呕。她把患者搀进病房,为他洗脸、洗脚、理发、更衣。患者在张桂英的呵护下,终于安稳下来了。
这里的很多患者都很脏,有的生活不能自理。张桂英就带着护士们给他们洗澡、洗脸、洗脚、剪指甲、喂饭。有的患者不配合,经常在喂饭时被喷得满脸满身,她就换一件衣服,洗一把脸回来继续喂。她知道,患者要想和精神折磨对抗,必须要有好的身体,不吃饱就没有精力,再苦再脏,她也要让患者吃饱。
有一天,一个抑郁型病人突然说活着没意思。这话如果是正常人说的,可能不会发生什么,可是从这些特殊病人嘴里说出来,就十分可怕,他们可能真会自杀。于是,张桂英就耐心和他聊了起来。原来,这个患者的父母有一段时间没来看他了,他就以为父母不要他了。张桂英开导他说,不是你想的那样,是你父母忙,暂时脱不开身,其实他们一直很关心你,前两天还来电话问你的情况呢,过两天就会来看你了。为了稳定病人情绪,她一边买来饺子给病人吃,一边和他父母联系,让他们来看望病人,打消了病人自杀的念头。
18年来,张桂英可以放下对父母的思念,可以放下对女儿的呵护,惟独不能放下对事业的忠诚和对患者的爱。张桂英亲自护理了数千位精神病患者,为了患者,自参加工作以来她从未休过假,就连节假日也很少休息。即使人在家里,心里也惦记着患者。为了方便患者询问和随访,每当患者出院时,她都把自己的电话号码留给患者,同时也把患者的电话号码记下来,现在她已经记了厚厚的两本。有的患者出院后,把她当作无话不谈的朋友。张桂英到患者家随访的时候,看到有的患者家徒四壁,不仅没钱住院,连日常吃药都成了问题。张桂英就用自己的钱买些药以解患者的燃眉之急。每次下乡,她总是要带一些药物、科普读物和衣物送给生活困难的患者。
“爱就是充实了的生命, 正如盛满了酒的酒杯”。10月27日,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当胡锦涛主席亲手为她颁发世界护理界最高荣誉——南丁格尔奖的时候,那一刻的激动和幸福让她终身难忘。她用一句极其朴素的话表达了当时的心情:“为患者做什么事情我都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