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直门医院东区网上挂号网上预约信息:
电话: 010-80816655/69542682
地址: 北京市通州区翠屏西路116号
介绍: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东区(原北京市通州区中医医院)坐落于北京的东大门, 始建于1982 年,2010年6月正式迁入通州区翠屏西路116号新址。随着通州区国际化新城的新概念,古老的京东大地被赋予了“北京发展新磁极,首都功能新载体”的全新定位。在这宏大而璀璨的历史背景下,2011年8月6日,通州区人民政府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举行签约仪式,医院正式挂牌成立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东区,成为第一家落户通州的三级甲等医院,从此迈入了跨越式发展的新纪元。
回眸远眺,30年骄人业绩,医院从最初十几人的门诊部发展成为拥有二十多个科室,职工700余人,病床近400张,床位使用率达到95%以上,年门诊量超80万人次,年收入近4亿元的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四位一体的全民所有制大型综合中医医院。
医院资源广博,占地面积102亩,专业设备800余台(件),万元以上设备近300台(件),固定资产1.08亿元。其中包括核磁共振、全身螺旋CT、GE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设备、大型成套数字化X线机组、数字胃肠造影、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血气分析仪和先进的重症监护仪等一大批高精尖的设备。医院技术力量雄厚,目前拥有专业技术人员557人,高级职称60人,中级职称152人,研究生78人,博士生8人。科室齐全,设心病科、脑病科、康复科、内分泌科、脾胃病科、肺病科、外科、妇科、肛肠科、骨伤科等二十余个科室,即将开设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ICU(Intensive Care Uni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digital subtractionangiography)等科室。
推荐科室:
心血管内科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医学院),是全国首批三级甲等医院、北京市首批医疗保险定点医院、民政部先心病救治定点医院,先后培养出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心血管学科历经数十年的辉煌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中西医结合心血管专业临床与科研培训基地、国家心血管专业临床试验机构、教育部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的主要组成部分。近年成为中华中医药学会介入心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临床重点学科建设单位。
为实现学科更好更快发展,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本部和东区心血管学科资源进行从新整合,在东直门医院心血管内科的基础上成立心血管疾病诊治康复研究中心(简称心血管病中心),包括心血管内科、心血管外科和东区心血管内科等。目前东直门医院心血管病中心在本部和东区展开床位100张,拥有2个导管室和1个心外手术室。由我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教授(心血管内科首席专家)和万峰教授(心血管外科首席专家)担任心血管病中心名誉主任,我国知名心血管病专家王显教授担任心血管病中心主任、心血管内科主任。为进一步提升心血管学科建设水平,东直门医院心血管病中心联合东直门医院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心血管团队、美国耶鲁大学免疫学实验室,被批准成立北京中医药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成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科研机构,由我国著名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专家廖家桢教授担任名誉所长、王显教授担任研究所所长,并由陈可冀院士、王永炎院士、张伯礼院士、葛均波院士等资深学者组成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北京中医药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现有在编职工90人,其中医护人员85人、专职科研人员5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12人、高级职称21人。
儿科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儿科成立于1958年建院之初,是以中医为特色,中西医结合全面发展的现代化综合科室。承担本科生、七年制、硕士生、博士生、国内外进修生、留学生、港澳台学生、双学位、西学中班的临床教学。技术力量雄厚,具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设门诊、急诊、儿科教研室。是教育部中医儿科硕士学位授予点,中医儿科学博士学位授予点。为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儿科学会牵头单位,徐荣谦教授担任理事长,王俊宏教授担任秘书长。曾主编、副主编《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儿科分册》、《中医儿科治疗大成》、《儿科病中医诊疗》、《今日中医儿科》、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协编教材《中医儿科学》、北京市精品教材立项《中医儿科学》等数十部教材、专著。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儿科承担着国家七五、国家十五科技攻关与十一五课题科技支撑课题、部局级及校级课题多项。主要对肺炎、重症肌无力、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病毒性心肌炎、厌食证、多发性抽搐症、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过敏性紫癜、反复呼吸道感染等进行了深入研究。是国家中医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儿科学的协作建设单位,参加编写了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诊疗常规的编写;并系统进行了中医儿科学的传承研究,系统的研究总结了刘弼臣教授在中医儿科基础理论上的“少阳学说”理论与中医儿科“从肺论治”的学术思想与医疗特色。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儿科具有完善的诊疗设备,如胃肠电图仪、中频治疗仪、超声电导仪、雾化泵、周林频谱仪、红光治疗仪、儿童注意力测试仪等多种检查治疗设备。多年来研制了多种儿童制剂,如复方玄参清解合剂、麻杏止咳合剂、玄芪养心颗粒、复力颗粒、复痿颗粒在临床应用多年取得很好疗效。年门诊量3.5万人次,全年业务收入560万元。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2名,其中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4名,主管护师1名,护师2名;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3名。
儿科近年来开展了多项特色疗法,主要有: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反复呼吸道感染等;拔罐疗法,适用于治疗风湿痹证、感冒咳嗽、胃痛、腹痛腹泻、落枕以及肺炎恢复期;小儿脾胃病中医推拿疗法,适于小儿消化不良、营养不良、消化功能紊乱、肠道寄生虫病以及由于上述疾病迁延不愈而并发的贫血、佝偻病以及多种维生素缺乏症,同时还可以保健;敷脐疗法,采用参苓白术散、保和丸、葛根芩连汤等加减研末敷脐,根据中医辨证,分别适于脾胃虚弱、伤于饮食和湿热蕴脾泄泻,还可用于遗尿;穴位中频电疗法适于腹痛、呕吐、遗尿等证;电超导经皮穴位给药治疗,根据疾病不同,选用不同穴位,具有一定疗效;红光治疗,能够增加白血球的吞噬作用,同时也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还可以降低五羟色胺含量,起到镇痛的作用,适用于小儿肺炎、婴幼儿腹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骨性关节炎、支气管哮喘、颌关节炎、喉炎、鼻前庭炎等疾患的治疗;耳穴疗法,能够有调整机体内分泌系统以及内脏功能的作用,适用于小儿哮喘、遗尿、肥胖、近视弱视、多动症、抽动症、泄泻、痢疾、月经不调等疾病的辅助治疗;还用刮痧、中药雾化吸入等,配合中药治疗,临床取得较好的疗效。
专家:
小儿咳嗽:王绪
胆结石:姚成礼,薛立峰
高血压:张龙生,李艺,潘国忠,张玉泉
脑梗塞:李艺,张丽萍
冠心病:潘国忠,李新,张玉泉,韩树森
带状疱疹:林海,王利兰
面瘫:李彦龙,史连俊
胃炎:李志中,张玉柱,李柏,张福文,胡磊
感冒:王志刚,黎金庆,李艺
颈椎病:王增年,李启泰,林志义
咳嗽:王志刚,程玉聪
湿疹:王利兰
中医减肥:史连俊,朱玉
小儿感冒:王绪
心律失常:周红梅,李新
支气管炎:王志刚
不孕不育:姜红
贫血:黎金庆
肛瘘:蔡德光
阴道炎:姜红
溃疡性结肠炎:李柏,张福文
头痛:刘亮,张龙生,李彦龙
胰腺炎:姚成礼
发烧:黎金庆,王绪
过敏性紫癜:黎金庆
鼻出血:胡春梅
痛经:黎金庆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王志刚
肠梗阻:黎金庆
便秘:李志中
新闻:
北京市通州区中医医联体签约仪式在京举行
出席此次签约仪式的有: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局长屠志涛,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邬国强,通州区人大副主任宋京璋,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医政处处长赵建宏,北京中医药大学党校办主任郭书文,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副院长晏军,通州区卫生局副局长蔡立凯,东直门医院东区院长张明海。参加签约仪式的还有:通州区卫生局领导班子成员,局机关各科室负责人,医联体各合作单位院长、副院长,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及东区各有关科室负责人,以及来自全区各医疗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及主管负责人。
首先,通州区卫生局副局长蔡立凯介绍了通州区区域医疗联合体系建设有关情况,随后,东直门医院副院长晏军与合作医院代表通州区老年病医院院长马武男签署了合作协议书。会上,东直门医院东区院长张明海作了表态发言,合作医院代表通州区梨园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李军作了经验交流。
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邬国强作了重要讲话。他说,2011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与通州区中医医院进行了合作。本着先做大,再做强,实质融合,共同发展的既定目标和合作精神,东直门医院东区的内涵建设不断加强,各项业务指标迅猛发展,去年门诊量接近100万人次,连续举办三届中医药文化节,使东直门医院东区服务能力得到较大提升,发挥了三级甲等医院的作用,体现了东直门医院服务通州、服务北京、服务全国的中医医院国家队水平。东直门医院作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在中医行业医疗、教学、科研领域起到了引导和示范作用。与通州区政府合作成立东直门医院东区以后,成为合作典范在国内得到复制和传扬。今天成立的中医医联体,让双方在改革中实现了进一步发展。北京中医药大学在建设新校区的同时,也积极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为京西南地区的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在中医医疗,中药研发,中药种植,中医教育四个领域积极与房山区和河北保定探讨合作模式。2013年,大学把房山区中医医院作为我们的教学医院,在促进学校发展的同时也提升了区域医疗合作。我们要把通州区医联体模式作为成功经验在京西南地区进行推广。祝愿中医医联体的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圆满成功!
最后,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局长屠志涛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东直门医院东区成立医联体有几大突破,一是机制上的突破,中医与养生、护理、老年病的结合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问题,医联体突破了过去纯医疗的模式,向健康服务业模式发展。二是人才使用上也有所突破。医联体真正实现了有序就医,分级医疗。医联体不但是医疗领域的工作,更是医药互济、防治保康共同要做的事,要进行明确的分工。我们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把社区老百姓的健康指数再提高,希望通过中医医联体把中医药健康服务模式真正实现。